利玛窦是历史上学贯中西的第一人,他虽没能让中国人皈依上帝,但却在中国架起一座中西文明交流的桥梁,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画像)

1552年12月3日,在广东台山市的上川岛上身患重疾的圣方济各·沙勿略挣扎着抬起头来,眼中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望向中国大陆,在凛冽的寒风中遗憾离世。
沙勿略是最早来到东方的耶稣会士,他带着荣耀的任务,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教。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典藏圣方济各·沙勿略画像)
可由于明朝海禁,他只能临时落脚在上川这座偏僻荒岛,却在准备伺机随商船从台山前往广州传教时不幸染上疟疾,最后不治身亡。
(屹立于南海之中的上川岛,图by罗布泊)
一、华人下南洋
说起台山就不得不先提及“下南洋”,这是指历史上华人移民东南亚国家的浪潮,早在汉唐时代,中国就已经开辟出一条来往于印度洋的航线。
宋元时期,就有少数商人开始移居南洋,明初郑和下西洋后,定居南洋地区的以闽粤移民为主。
(郑和下西洋大致线路图,图by《中国自驾地理》)
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清朝海禁结束,东南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当地的居民面临着生存困境,只好以自由民及契约劳工等身份去海外谋生,而这就催生出轰轰烈烈又充满艰辛的“过番”。
(华人“下南洋”航路,广东一带去海外是被卖“猪仔”,成为“猪仔华工”,生活条件和待遇都很悲惨,图by《中国自驾地理》)
“南洋”的范围很广阔、遥远,包括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诸岛。
从中国人海外闯荡踪迹中可以看出“下南洋”的华人在这一片区内的活动轨迹十分广阔,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特使对“下南洋”的华人社会及贸易情况进行巡查,足迹便远达澳洲。
1909年,清政府外务部在萨摩亚设立领事馆,改善了当地华工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图为广义上的“南洋”范围,by《中国自驾地理》)
最早抵达澳大利亚的华人多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掳贩去的福建籍契约华工,不过在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发现储量丰富的金矿后,大批广东人涌入这个国家淘金,当地的华人主体便陡变为广东籍。
实际上在更早时期,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广东就吸引了广东人远赴美洲的淘金热潮,特别是以四邑人居多。(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一带)
19世纪,加州的一处河床淘金盛景
二、侨批银信遥寄思乡情
台山,旧称新宁,是“全国第一侨乡”,号称“内外两个台山”。别看这些华侨在国外发展得很不错,但若非不得已,谁愿意远赴异国他乡?
1865年,第一批台山人被卖“猪仔”前往北美修筑铁路,在之后一艘艘船运载着一批批台山等地的华工远行。
当时的台山人远赴他乡,仅是为了寻求生存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台山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南部频发海啸,北部则受到大旱威胁。
图by李驹荣
在这种灾害环境下容易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引起大面积饥荒,饿死成了常有的事,因此人们不得不冒着风险向海外寻求出路。
“下南洋”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赴大洋彼岸的青壮年付出劳力得到了回报,但思乡之情却日益增加。
图为陈宜禧铜像,bywilliam nettles
当时台山海口埠作为出海的必经之地,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于是在此就兴起了码头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出“银信”。
旅居海外的先侨们将“银子和家书”融合一起,形成了侨批银信,他们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将汇款和家书汇至国内,家人拿到银信后可以去银号通兑。
银信不仅记录着汇款的分配和使用,也记述着国际形势、家庭琐事等内容,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每一封寄往家里的侨批银信都是一份牵挂。图by快乐的鱼
三、广府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海口埠见证了台山华侨远赴重洋的艰苦奋斗史,因此在台山人眼里,这里是出海第一个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这里还只是一个圩,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等姓氏家族联合筹建的墟市(即中国南方农村的定期市集),他们将其命名为“十户圩(xū)”。
由于这里是大同河与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当地的人们习惯把河叫做“海”,久而久之就有了“海口埠”。图by快乐的鱼
当年,包括台山人在内的许多广府人都是在海口埠登船,然后出广海湾去到香港、澳门,再去往南洋和北美。上世纪中叶,“下南洋”的人口不断增多,海口埠迎来了鼎盛时期。
(当年台山一带的华侨都是广海湾换乘大船漂洋过海去到异国他邦,图by《中国自驾地理》)
作为广府人走向世界的通道,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码头在中国因闭关锁国政策而一度与世界隔绝的年代与世界接轨,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当海口埠的码头文化兴旺起来后,这个码头逐渐发展成一个集批发、零售一体的大墟,当时粤西地区的商人走水路将廉江牛、杉木等商品运到此进行贸易,而且澳门、广州、香港等地的渡船也多停靠于此。
图by快乐的鱼
海口埠逐渐打响了名声,商人、外资来往越来越密集,最辉煌时期各行各业的店铺就有上百。
当封闭的中国依靠这个年轻的商埠一步一步与世界接轨时,国人的眼界和见识在新思想的冲击下正逐渐发生了变化,西方先进的思想开始萌芽。·
然而时间不等人,1939年10月31日,海口埠繁华的市井景象注定只是昙花一现,日寇出动3架飞机对海口埠进行首次轰炸,战争的硝烟占据了这片土地。
(海口埠码头出海口纪念地,图by快乐的鱼)
四、藏于深闺中的洋楼
古往今来,台山海口埠古驿道作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这条古道横贯在斗山镇和端芬镇之间,沿途曾诞生出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斗山镇的浮石村是我国有名的“赵宋皇族村”,这个古村落分为十坊,坊坊相连,随处都可见到的古建筑、古屋和雕刻还带有历史痕迹,南宋百余年来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浮石村有那十步一遇的古建筑,图bykoushangmin)
上世纪初,旅居海外的华侨们心系故土,在他们看来,出资建设家乡、开办学校、在故乡拥有自己的房子,才算是真正的落叶归根。
台山的梅家大院就是台山华侨重新扎根的地方,这片大院是有100多栋气势不凡的楼房构成,充满了异域情调,同时折射出侨乡的气质。
台山作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虽然昙花一现,但昔日的商业却曾繁华过,也成就无数人下南洋谋生,使他们被历史永远铭记。
图by大伟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