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墨水的最上游是渭河
——咸阳历代文学简述
南生桥
"江南秀才山东将,陕西人王排两行",其第二句说的就是主要位于咸阳境内的两组东西线性排列的古代帝王陵墓群。一组是渭北台原上以五陵原为中心的汉代帝王陵墓群,一组是黄土高原南缘以昭陵、乾陵为龙头的唐代帝王陵墓群。它们不但见证着一两千年前汉唐盛世的伟大辉煌,而且成为当时和后代文学家映现社会生活、抒写壮美情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之源。
打开中华民族有文本可稽、绵延3000余年光辉灿烂的文学史卷,最先展现在眼前的便是《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大雅》中有5首诗被称为我们伟大民族的古老史诗,其中《生民》、《公刘》、《緜》3篇所描写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今属咸阳的武功、旬邑、彬县一带。《国风》中《秦风》之大部和《豳风》的民歌,便产生于现今咸阳境内。朱熹等学者认为《豳风》中的《七月》、《东山》、《鸱枭》3篇为周公所作,如此则周公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姓名可稽的诗人。余光中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实应补正为"蓝墨水的最上游是渭河"。

网络配图
朱熹说:"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堕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以兴起而笃于仁义;以猛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金代诗人元好问说:"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当代学者李敖说:"陕西地处内陆,民风淳朴,尤以秦岭以北为甚,淳朴得人有不少土气。虽然土,却浑厚而正直,所谓'豳岐之纯风,秦人之敌忾,今犹存焉'就是指此。""厚重质直"、"强毅果敢"、"质直而尚义"、"忠信沉毅",正是陕西人、也是咸阳人的根本特色。这些特色也反映在咸阳的历代文学作品中。
综观3000余年文学史,咸阳文学有4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诗经》时代。
如前所述,《诗经》中有不少作品可断定为产生于今咸阳境内,而《国风》中的《豳风》和《秦风》则是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豳风》中《七月》、《东山》的苍凉悲壮,《破斧》的勇猛剽悍,《鸱枭》的悲怆哀苦,《秦风·小戎》的斗志昂扬,几千年而下,读之仍令人低昂徘徊,荡气回肠。《秦风·蒹葭》可谓《诗经》的压卷之作。
其第一章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凄清怅惘、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直可谓朦胧诗的滥觞。"秋水伊人"的意象已成为一种隐喻或象征,至今仍活跃于文学和影视作品中。
第二个高峰是汉代。
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以其吞吐宇宙、气撼山河的伟力,穿越两千余年、两千余里的时空隧道,其余响至今仍在咸阳原上激荡回旋。彪炳千秋文坛的"文章西汉两司马",与一代大儒董仲舒都迁居于今兴平境内的茂陵县。三位大师人聚一地,文骋三体,其雄文如强力聚光灯,两千多年来直照华夏的文史天穹。司马迁的《史记》至今仍雄踞史著和散文的顶峰,《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塑造的虎虎生风的人物形象,几千年来传之于笔,腾之于口,活之于舞台荧屏。他在《报任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种发愤著书精神,不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用生命谱写文学乐章,而且暗合现代精神分析学的艺术创作"升华"说。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结体宏大,描写场面宏伟壮观。价值千金的《长门赋》,更是文学史上的千古佳话。董仲舒的策论,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2000余年。
第三个高峰是唐代。
在群星闪耀的唐代诗空,超级巨星的华彩光芒万丈。被誉为唐代三大诗人的王维、李白、杜甫,先后作客咸阳,他们的诗歌成为咸阳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二次强力聚光,闪耀着极光似的奇幻瑰丽。王维的《渭城曲》当年沿着丝绸之路西出阳关,尔后三叠返里,于今飞出中国,云游徜徉世界,成为永唱不衰的送别金曲。《少年行》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游侠少年,至今仍活跃于咸阳各地。被称为"诗佛"的他却豪情十足地跟着将军在渭城《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高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李白,或因他生有一颗侠心,贮有一腔侠情,才被谬称为"古惑仔"。心仪咸阳游侠少年的他,未到咸阳,"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即来咸阳,"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将离咸阳,"骏马似风飚,鸣鞭出渭桥";思归咸阳,"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诗仙凝重的咸阳情结终于结晶为"关尽千古登临之口"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啊,"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东方金字塔"在今天正迎着旭日,焕发出新的壮丽辉煌。沉郁顿挫的杜甫之视听所及: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当年他所见一线之桥的咸阳,而今已8座大桥飞架,贯通南北。神游故国,不知诗圣会作何感想。在杜甫逝后两年出生的另一位诗坛巨星白居易,其不朽的《长恨歌》在马嵬坡畔、华夏大地回响千年,早已由诗歌而戏剧、而歌舞、而影视,杨贵妃已成为堪与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比肩的东方悲剧女神。
前引王阳明语之后还有一句:"然自横渠之后,此学不讲,或亦与四方无异矣。"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咸阳乃至陕西无复昔日之大汉雄风、盛唐气象。本土文人声微而弱,外地骚客音稀而细。茂陵、昭陵、乾陵、杨贵妃墓等已然成为历代政要和文人凭吊抒怀的标志和符号。想当年,诗文因景观而寄情;看今日,景观因诗文而增辉。近古的咸阳,由发光体变成了反光体。只在明代涌出一位状元康海,创作散曲、杂剧,创建"康家班社"。这位"秦腔鼻祖"的不朽贡献在于,秦腔不但位列我国诸种戏曲之首,而且由其裔流演化出的"西皮"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还与"二黄"融合,繁衍出了今日的国剧——京剧。
第四个高峰是近现代。
清末举人冯光裕在《陕西辛亥革命战事序》中说:"吾陕僻居西陲,交通未便,文明之输入也少稽。然物之成熟,常先西北;自古举大事者,经营缔造,或由他方,及其成功,莫先于此。盖以陕人资钝而质厚,资钝则感觉心迟,作事谋始也稍难;质厚则坚强毅刚,要终收成功也亦易;载在史册,今古为然"。
近代陕西"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当推刘古愚。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力倡废八股,立新学,举实业,育新人。在维新变法中与康梁"桴鼓相应",时称"南康北刘"。政变4年之后,他沉痛悼念义勇刚烈、甘洒热血的维新烈士谭嗣同:
是何国运倾颓日,偏有奇忠冒死来。 狱底歌诗雄一剑,市头呼语愧三槐。 乘桴幸得生臣去,裹帛难医烈妇哀。 我信鬼雄心铁石,帝旁披诉未成灰。
戊戌维新中身居御史高位的宋伯鲁,在半年内以自己名义上奏康有为起草的奏章10份。政变后他第一个"以滥保匪人革职,永不叙用"。后在远赴伊犁所作的西域诗中,敬慕讴歌平叛保疆的一代爱国名将左宗棠:
左侯崛起中兴日,誓扫天骄扩帝仁。 万里车书通绝域,三湘子弟尽功臣。 凤林鱼海春风远,玉塞金城柳色新。 今日西陲需保障,九原谁为起斯人。
著名秦腔剧作家范紫东作为易俗社创始人之一,从1912年开始的40余年,共创作主题深刻、人物鲜明的《三滴血》、《 新华梦》等大、小型剧本 68 个。其中大多数大胆反映生活,针砭时弊。于右任青年时期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民族义愤,作于1903年的《兴平咏古·杨妃墓》,将矛头直指清廷顽固派头子慈禧太后。毛泽东1935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他当年发现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便"很想见见这位主编。"1949年后于翁身在台岛,心系大陆。临终前两年写的《望大陆》,既是哀婉惨凄的天鹅之歌,又是情臻极致的千古绝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一代草圣,诗词书法,双峰并峙。他又和杨虎城一文一武,双峰并峙,成为近古以来陕西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旷代英杰。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尤于写诗用力最勤。他给膜拜为"海伦"的梦中情人毛某写有多首爱情诗。但该女士并不领情,直到"人瑞"之年仍"向音不改"。她的铁石心肠更反衬出吾乡贤之纯情可爱。
正是:
钟灵毓秀咸阳地,代有文光射斗牛。
继往开来今日事,游欧访美走全球。
作者 南生桥
作者简介:南生桥,男,陕西兴平人,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兼后者特约评论员)。参编《十三经辞典·毛诗卷》兼副主编;在《西北大学学报》《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与《中华辞赋》《诗词世界》等期刊发表论文、诗文评数十篇和诗词赋联多篇,专著《二十五史梦文化麈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易名《二十五史梦文化解读》重印两次(精装一次),公开发行。
责编 雷小河
注:本文来源于公众号大美西部观察,系大美西部观察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