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嬴政即位初期,大权被太后和吕不韦把持着。但是,通过消灭嫪毐和吕不韦这两位权臣,秦王嬴政得以夺回了大权。在此基础上,消灭六国成为嬴政的重要目标。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正式开始了一统六国的战役。这一年,秦国大军消灭了韩国。在战国末期,韩国不管是疆域还是兵力,都已经严重缩水了,所以,秦国消灭韩国可谓非常顺利。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又派出王翦攻打赵国。虽然赵国拥有李牧这位名将,可是,在李牧被冤杀后,王翦还是在公元前228年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
到了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消灭了魏国。在韩国、赵国、魏国相继灭亡后,楚国成为秦王嬴政下一个进攻目标。诚然,此时的楚国,已经不在巅峰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凭借着广袤的疆域,依然是秦国十分棘手的对手。
一
具体来说,在正式出兵之前,秦王嬴政召集了文臣武将,以此来商讨攻打楚国的对策。对此,年轻的李信表示,自己只需要20万大军,就能消灭楚国。在李信回答之后,秦王嬴政又问王翦这位老将,后者表示,想要吞并楚国,至少需要60万大军。在这两种方案之间,秦王嬴政一开始选择了李信。
不久之后,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打楚国。虽然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项燕这位名将的反击下,李信还是吃到了败仗,并逃回了秦国。得知秦军被击败的消息后,秦王嬴政亲自来到王翦的家中,不仅表达了歉意,还将60万大军交给了他。那么,问题来了,秦王嬴政第一次派兵消灭楚国时,为何选择李信而不是王翦呢?
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李信是秦王一手提拔的年轻将领,可谓秦王嬴政的心腹了。更为关键的是,在率军攻打楚国之前,李信已经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了。公元前228年,在王翦攻打赵国的时候,李信则是率军攻打赵国的北部,并成功和王翦一起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在赵国灭亡后,李信还率军击败了燕国的太子丹,让燕国损失惨重,这也为之后彻底消灭燕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等到需要派兵消灭楚国的时候,秦王嬴政自然仍然希望李信可以继续立下战功,以此避免王翦、王贲在秦国武将势力中一家独大。
二
前面已经说过,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不仅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王翦的儿子王贲,还率军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大梁。诚然,王翦、王贲父子对秦国忠心耿耿,可是,秦始皇也不会将所有兵马都交给他们来执掌。在秦始皇之前,白起也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比如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消灭了40多万赵国大军,促使山东六国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格。但是,因为威望和战功的与日俱增,白起已经对秦昭襄王构成了威胁,这成为白起最终被逼自尽的重要原因。
一定程度上,正是意识到秦始皇平衡武将的意图,等到秦国一统六国后,王翦选择急流勇退,放弃了继续执掌兵马的机会。不然等到秦朝建立后,继续掌握兵权的王翦、王贲父子,无疑会对秦始皇形成一定的威胁。
另一方面,在第一次派兵消灭楚国前,李信提出了只要20万大军,而王翦则表示必须要60万大军。对此,在笔者看来,相对于王翦的方案,李信的方案具有较低的成本。换而言之,秦王嬴政给李信20万大军进攻楚国,如果成功的话,可谓以较小的代价就实现了消灭楚国的目标。如果失败的话,也不会对秦国伤筋动骨,也即以秦国的实力,很快就能弥补20万大军的损失。反之,如果是60万大军倾巢出动,秦国则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损失。
四
最后,对于王翦提出的60万大军,无疑需要调动秦国全部的主力了。虽然秦王嬴政不是猜疑的君主,但是,贸然将60万大军交给王翦,自然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也即秦王嬴政不仅需要承担王翦可能拥兵自立的风险,还需要接受60万大军被楚国击败的风险。对于当时的秦王嬴政,这两种风险都是不能承受的。
因此,在权衡利弊后,秦王嬴政选择给李信20万大军,让他发动了第一次灭楚之战。虽然李信以失败而告终,不过,这并没有让秦国元气大伤,还让楚国的真实实力得到了暴露。不久之后,秦王嬴政又让王翦率60万秦国大军出征。在这场战役中,王翦没有贸然和项燕决战,而是主动和对方打起了消耗战。因为秦国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这导致项燕率领的大军无法长期和对方僵持下去。
最终,王翦抓住了项燕一方的破绽,成功消灭了楚国大军。击杀项羽的祖父项燕后,王翦又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王翦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而这,意味着楚国的广袤疆域,基本上被秦国占据了。在此之后,王翦急流勇退,而他的儿子王贲和李信、蒙恬等人,则继续进攻燕国、齐国等诸侯国,从而帮助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