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南市华州区南郊,杏林镇高家岩村西南,秦岭北麓有一处太平峪,当地人俗称为“三十里峪”。在太平峪内,大约1.5公里的地方,路边的崖壁表面题刻着“济时灵雨”四个红色的大字——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1年10月31日下午,我和朋友路过华州区,从郭子仪牌楼向南约1公里,经过李坡村和高家岩村之后,便来到太平峪山口,周围没有进行开发,保持着原本的风貌。
这里的道路非常狭窄,加上最近降雨量很大,部分路基被冲毁,溪水淹没到路面,存在着安全隐患。刚进入山口,路边树干上,悬挂着写有“此处危险请绕行!”的牌子。于是,我们将车停在旁边,步行走进太平峪内。
向前行走大约五分钟,看到五龙山播区大门。2007年,在这里的秦岭北麓中低山区,开始天然林保护工程飞播造林项目。播种区南北宽1.2公里,东西长6.2公里,总面积11160亩,造林树种为油松和侧柏混播。
古代,太平峪的溪水供华州城内百姓生活所用。近年,这里实施封山育林、人工林营造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如今,这里免费对外开放,市民经常到此游玩。因此,太平峪被誉为“华州人的后花园”。
走进大门,沿着溪水,继续向前行走大约15分钟,路边的石壁上用红色油漆写着“灵泉”和“生命之源”等几个大字。人们骑着摩托,带着很多大桶,专门来到这里接泉水。
根据明代《华州志》的记载:“太平峪有五眼泉,一名海眼泉,引细流入于华州城内花果蔬木之需。华州官署四宅之圃,咸冬夏用之而不更,注城外即有余入于泮池,前守瑞源陈侯曰:此水细入州而不泄于城外,乃翕聚之灵气也,厥奇论哉!”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太平峪水质都很好,滋养着华州的百姓。
在灵泉旁边,向周围望去,没有看到任何古代摩崖题刻的痕迹。于是,我们继续向前走,看到一位老年人,上前询问,他告诉我:“摩崖题刻就在灵泉旁边,被树木遮挡,很容易错过。”
对老人的话,我将信将疑,又向前走了15分钟,没有看到摩崖题刻。随后,返回途中,经过灵泉,我对周围进行仔细地观察,在北边果然看到摩崖题刻,距离灵泉30多米,位于小溪的对面。
这里的“济时灵雨”四个红色楷书大字呈正方形,边长0.56米,遒劲有力,下方从右向左竖行阴刻说明文字:“光绪庚子,关辅旱饥,辛丑春仍不雨。二月廿七日,率绅史念宗祷于五龙庙,越二日而雨,终昼万家欢庆,敬报神庥。署州牧李嘉绩勒石。”
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座龙王庙,因西邻五龙山,也称“五龙庙”。清朝光绪庚子年(1900)至辛丑年(1901),华州遭遇大旱,百姓忍饥挨饿。农历二月二十七日,李嘉绩率士绅史念宗等人在五龙庙祈雨,过了两天,天降甘霖。为了感谢神灵的庇佑,李嘉绩刻石纪念此事。
离开龙王庙后,继续向前行走,游人明显减少,车辆也很少经过。我向前行走大约五分钟,路边出现大大小小的落石,最大的落石比一栋三层楼还高。据说,这里被称为“五里关”。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6),华州发生大地震,两边山峰紧锁峪谷,中间乱石堆满河道,形成这道天然关隘。
继续向前行走,穿过一座大门,眼前景象更加壮丽多姿,两侧的山体仿佛被劈开,中间的山谷里草木茂盛。沿着幽静的公路,还可以继续向前行驶好几公里,但是我今天的行程就到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