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清咸丰九年),袁世凯生于河南项城袁寨。袁家按照“保、世、克、家”来排辈分。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有八个子女,长子世昌、次子世敦和两个女儿为元配夫人所生,其余四子皆是庶出,袁世凯行四,七岁时过继给了叔父袁保庆。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村的袁世凯故居——“袁府”。(王子瑞 摄)

1901年4月,袁世凯正在山东巡抚任上,生母刘氏病逝于济南。当时八国联军盘踞京城,慈禧、光绪逃难在西安,全国的局势仅靠袁世凯在山东支撑着,所以这时他想请假回家葬母,慈禧太后哪里会同意。慈禧太后下谕旨说:“俟大局定后再行赏假。”袁世凯只好让胞兄袁世廉先行奉榇还籍,待卜安葬。等到《辛丑条约》签过,袁世凯迎圣驾返京,这时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升官,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加封太子少保,成了大清国实际上的宰相。
第二年,他再请葬母,慈禧太后恩准,下谕旨赏封刘氏正一品诰命夫人。1902年8月,袁世凯捧着慈禧太后的谕旨和封赏,带着官兵,浩浩荡荡回项城葬母,不料,回到老家,却遇到了麻烦。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原是其父的庶妻,项城袁家妻妾尊卑差别很大,妾死后,不得入祖坟正穴同嫡妻一起和其夫夹棺并葬,只允许殡在茔外。因此,袁世凯嫡出的哥哥袁世敦不许刘氏入正穴。图为项城的“袁府”。
纵然袁世凯在外面再风光,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虽然在外面位极人臣,但回到项城老家,他还是个庶出的袁老四。袁世凯不服,除了他贵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脸面,关于嫡庶之分,他也有话说。当初,父亲袁保中先与世敦的生母郭氏定婚,没有迎娶,郭氏就患病了。袁郭两家商定,袁保中先纳一妾,于是刘氏先过了门。刘氏进袁家后,生下了大儿子袁世昌,这时才娶郭氏过门。郭氏只生一子,即袁世敦,排行第二。
刘氏却特别能生养,共生了五个儿子,即袁世昌、袁世廉、袁世凯、袁世辅、袁世彤。郭氏体弱多病,老早就死了,于是父亲袁保中就顺理成章地将刘氏扶了正。所以,袁世凯认为,论过门先后,论对袁家的贡献,论名义,其母也该享受正妻的待遇。袁世敦寸步不让,袁家的规矩是“妻妾有别,嫡庶不一”,当初袁家是以先定婚者为长,所以先定而晚娶的郭氏仍然是正妻,后定而先娶的刘氏虽然先生下了儿子,也只能是庶妻。
袁家“长门不长子”,世昌虽是老大,但论起嫡庶,袁世敦才是嫡长子,家里的事,袁世敦说了算。于是兄弟几个大吵一个月,闹得不可开交。朝廷大臣徐世昌和河南巡抚张人骏亲临调解规劝,非但无效,反而惹恼了袁世敦。袁世敦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使出市井草民的泼皮手段,在大丧期间竟穿上大红袍子大闹起来。风光一路的袁世凯在兄长那里脸面丧尽,却又无可奈何。图为项城的“袁府”。
总督大人的脸面虽然失了,但是丧事还是要办的,而且为了挽回脸面,这事还要操办得更排场。袁世凯在离袁寨十公里远的洪冢洼选定一块风水宝地,新茔地占地120亩,建四合院瓦房十余间,竖牌坊,立十四块石碑,神道两旁站石人、石马。安葬时,设办事地点三处:老宅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前来吊祭;故居袁寨设理事处,具体办理殓殡之事;洪冢洼为新茔地,专门办理安葬事宜。图为项城的“袁府”。
三个办事处高悬袁府大匾,袁张营大帅府门前官兵守卫,岗哨林立,丝绒骡马、纸人、伞帐罗列,犹如黄龙白蟒,长达数里;高大巍峨的灵堂里,高悬皇帝圣旨、礼部祭文,数不清的挽联鳞次栉比。自灵堂设祭之日起,吊唁者络绎不绝,“僚吏毕会,闾里耸观”。项城县令为知客,接待来宾,淮阳县令为账房,登记赙仪礼金,规格之高不言而喻。安葬那天,灵柩从袁张营出发,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的方桌上,身后哭丧队伍迤逦数里。
丧事办完,袁世凯发誓,与袁世敦断绝往来,今生今世不回项城。后来袁世凯定居安阳,死后葬于安阳,就是这个原因。图为安阳洹上村的袁世凯墓地“袁林”。【《瑞视觉》原创文图,欢迎收藏、转发、分享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