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今天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居住,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社区形态?”

这是包豪斯在1924年斯图加特展览时的宣言。这个问题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意义,而包豪斯的解答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从一把椅子,到一栋房子,再到一个城市。

「从一把椅子开始」

文 | 贾冬婷

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是什么将好设计与坏设计区别开来?

是为大众的好质量买得起而设计,还是为小众精英的好品位高审美而设计?两者能否兼得?

在如今的中国,设计已经成了潮流,成了标签,但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作为一个记者,我有幸坐在前排,见证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化高歌猛进的“黄金时代”,各路明星建筑轮番登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构筑出一个个“乌托邦”城市。

但在热潮逐渐退却之时,我也见证了人们在风格各异的地标建筑前的迷茫:应该追求“奇奇怪怪”的曲面造型感,还是传统官式建筑的威严,或者简洁几何构造的理性与开放?它们彼此之间如何对话,如何选择?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魏玛包豪斯新博物馆纪念展 | 于楚众 摄

在一个个家庭里,也出现了类似的困惑:欧式、美式、新中式、日式、北欧风层出不穷,哪一种可以代表“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心目中的现代主义,一把密斯椅,一盏悬臂灯,似乎成了好生活与好品位必不可少的标签。

然而,现代主义到底意味着什么?尽管中国有了很多现代建筑,但现代主义历程在中国是缺失的,这造成家居、建筑与城市设计上的断裂。另一方面,更趋个性、欲望与机会的后现代主义,又在不断冲刷着现代主义朴素与理性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困惑的来源。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凡·高的画作《凡·高的椅子》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高更的椅子》

今年9月,我去向现代主义根源之一的包豪斯寻求答案。

1919年,包豪斯学校在德国诞生,历经魏玛、德绍、柏林三址,于1933年关闭,2019年正值它的百年纪念。我循着包豪斯迁徙之路,从魏玛开始,这里是18~19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中心,也是魏玛共和国的诞生地,孕育了包豪斯新生的种子,保留着第一间包豪斯学校。

之后,我来到曾经的“德国硅谷”德绍,如今工业荣光已经黯淡,但在这里的7年是包豪斯最为蓬勃的时期,有真正意义上的包豪斯学校,还有承载“为大众而设计”理想的社会住宅区。最后一站是柏林,这里是包豪斯的落幕之地,同时也是它的精神之火燎原之地。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德绍包豪斯学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朝圣 | 于楚众 摄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包豪斯存在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是一所学校,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思想,如彗星般划过百年的历史时空。尽管现代主义在20世纪初就开始萌芽,也在欧洲各地都有响应,但包豪斯把“艺术与技术:全新的统一”变成了现实,把一系列设计理念都打包到一个体系里,比如“白盒子”房屋、无衬线字体、钢管家具、玻璃摩天楼等。

它代表了为大众而设计的理想,提供了实用、经济而清晰的设计原则,与包豪斯相关联的现代主义重塑了世界。

重走包豪斯之路,是去追寻现代主义运动的诞生、发展以及流变,同时,令我们反思当下。全球化和数字化已经导致了建筑和设计的多样性,也将为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未来的演变可能更短促,但有两个可能的趋势:一是可持续的建筑和资源保护,解决人类的无节制行为;再是利用数字革命,产生超智能化建筑。这意味着,适应不同用户的偏好,这会带来居住的全面解放。最终,用户将替代设计师,做出关于居住的决定。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摄影师迈克尔·沃尔夫拍摄了摄影集《坐在中国》,用椅子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100

年后的今天,或许包豪斯的更大意义并不在于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它如同一个盛放20世纪20年代以来各种“设计改变社会”想法的“黑盒子”,只有将新问题源源不断地放进去,包豪斯的遗产才有价值。

“今天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生活,我们如何居住,我们追求什么样的社区形态?”这是包豪斯在1924年斯图加特展览时的宣言。这个问题在今天仍有意义,而包豪斯的解答也一直在影响着我们,从一把椅子,到一栋房子,再到一个城市。

让我印象最深的包豪斯象征就是由一把钢管椅引发的。那是1927年包豪斯的一张著名照片:一个戴金属面具的女人摆出洒脱自信的姿势,坐在一张皮面钢管扶手椅上。她右肘倚在扶手上,双腿交叉,穿着条纹无袖裙和绑带中跟皮鞋,露出健康光洁的胳膊和小腿。那张面具朝向侧前方,遮盖了真实的表情,却更成功地激发起观者的好奇心——面具的背后是谁?为什么坐在这张椅子上?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戴面具的女人

在柏林参观“原型包豪斯”(original bauhaus)特展时,这张照片是展厅里的标志性展品之一。照片上的每个细节都有寓意——面具由教授戏剧的包豪斯大师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设计,连衣裙布料出自纺织作坊的莉丝·贝尔(lis beyer)之手,而那把钢管椅,则是由包豪斯“青年大师”马塞尔·布劳埃(marcel breuer)设计的。

这张照片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包豪斯的实验精神,就是包豪斯首批大师之一的约翰·伊顿(johannes itten)所倡导的“play party work”——“游戏变成欢宴,欢宴变成了工作,而工作又成为游戏”。

照片上的这把很有辨识性的钢管椅,被视为现代设计图腾之一。它曾经无数次出现在家居杂志扉页上,营业厅或会议室里,在美术馆中更是倍受青睐。

1925年,年仅23岁的马塞尔·布劳埃创作出了这把椅子。据说,布劳埃总骑着一辆阿德勒自行车穿梭在包豪斯校园中,一天,他低头注意到自行车的“看起来很像通心粉的钢管”:这根钢管能干别的吗?毕竟,这是现代材料,相对便宜,可以大量生产。或许,可以是一把椅子……在一个水管工的帮助下,他将一个镀铬钢管弯成诸多圆直角,构成椅框,再装上以帆布支撑的座位、扶手和靠背。

这是历史上第一把钢管椅“瓦西里椅”。它不仅开启了一种客观的、功能的、机器的美学,更意味着标准化、经济性,是包豪斯“为大众而设计”的一个标志。这张照片旁边,还放置了仿制的椅子和面具,供观展者戏仿。当我也戴上面具,坐在椅子上,我已经很难分辨,是被设计本身的美观和功能所吸引,还是着迷于化身为现代设计史的一部分。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从柏林美术馆楼梯上俯瞰包豪斯展览

椅子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记者徐菁菁循着好奇心,深入研究了20世纪椅子的发展史。她说,椅子绝非仅仅满足某种功能的产品,而关乎人的权力、身份与情感。悦涵则梳理了包豪斯引发的那些经典设计的来龙去脉,从家具、灯具、餐具、字体,再到建筑。

我们关于包豪斯和现代主义设计的故事,就从一把椅子开始讲起。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改变了什么?设计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从一把椅子开始」

踏访包豪斯百年之路:从一把椅子开始(贾冬婷)

从一把椅子到一个城市:包豪斯所改变(贾冬婷)

包豪斯之路:穿越历史风景(贾冬婷)

人间椅子:权力、身份与情感(徐菁菁)

理解设计,椅子在说话(徐菁菁)

被包豪斯影响的建筑(悦涵)

包豪斯家具的变奏(李明洁 悦涵)

一盏明亮的灯(悦涵)

微小却重要的餐具(悦涵)

作为一道风景的字体(悦涵)

时事:桑娜·马林:最年轻总理登场(郜超)

热点:兰州兽研所布病事件(刘畅 肖舒妍)

前沿:数学是一个整体(苗千)

市场分析:物价为什么还在涨?(谢九)

艺术:安尼施·卡普尔的“故乡”与世界(张星云)

艺术:陈丹青:选择“退步”(宋诗婷)

话题:被利用的真相(陈璐)

思想:网络会不会毁掉人类的创造力?(薛巍)

邢海洋:“6”以下又何妨

卜键:前度普郎今又来

张斌:这一次,板球赢了!

宋晓军:美国在中、俄之间嵌入的“中导杠杆”

袁越:神奇的蘑菇

【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51期1068 踏访包豪斯百年之路 ¥15 购买

【订阅】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全年杂志订阅共52期 包邮 ¥650 购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