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scrapy-redis 分布式爬取源码分析

scrapy-redis是github上的一个开源项目,可以直接下载到他的源代码: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github.com/rolando/scrapy-redis">https://github.com/rolando/scrapy-redis</a>

scrapy-redis的官方文档写的比较简洁,没有提及其运行原理,所以如果想全面的理解分布式爬虫的运行原理,还是得看scrapy-redis的源代码才行(还得先理解scrapy的运行原理,不然看scrapy-redis还是比较费劲),不过scrapy-redis的源代码很少,也比较好懂,很快就能看完。

scrapy-redis工程的主体还是是redis和scrapy两个库,工程本身实现的东西不是很多,这个工程就像胶水一样,把这两个插件粘结了起来。下面我们来看看,scrapy-redis的每一个源代码文件都实现了什么功能,最后如何实现分布式的爬虫系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connect文件引入了redis模块,这个是redis-python库的接口,用于通过python访问redis数据库,可见,这个文件主要是实现连接redis数据库的功能(返回的是redis库的redis对象或者strictredis对象,这俩都是可以直接用来进行数据操作的对象)。这些连接接口在其他文件中经常被用到。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要想连接到redis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差不多,需要一个ip地址、端口号、用户名密码(可选)和一个整形的数据库编号,同时我们还可以在scrapy工程的setting文件中配置套接字的超时时间、等待时间等。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这个文件看起来比较复杂,重写了scrapy本身已经实现的request判重功能。因为本身scrapy单机跑的话,只需要读取内存中的request队列或者持久化的request队列(scrapy默认的持久化似乎是json格式的文件,不是数据库)就能判断这次要发出的request url是否已经请求过或者正在调度(本地读就行了)。而分布式跑的话,就需要各个主机上的scheduler都连接同一个数据库的同一个request池来判断这次的请求是否是重复的了。

在这个文件中,通过继承basedupefilter重写他的方法,实现了基于redis的判重。根据源代码来看,scrapy-redis使用了scrapy本身的一个fingerprint接request_fingerprint,这个接口很有趣,根据scrapy文档所说,他通过hash来判断两个url是否相同(相同的url会生成相同的hash结果),但是当两个url的地址相同,get型参数相同但是顺序不同时,也会生成相同的hash结果(这个真的比较神奇。。。)所以scrapy-redis依旧使用url的fingerprint来判断request请求是否已经出现过。这个类通过连接redis,使用一个key来向redis的一个set中插入fingerprint(这个key对于同一种spider是相同的,redis是一个key-value的数据库,如果key是相同的,访问到的值就是相同的,这里使用spider名字+dupefilter的key就是为了在不同主机上的不同爬虫实例,只要属于同一种spider,就会访问到同一个set,而这个set就是他们的url判重池),如果返回值为0,说明该set中该fingerprint已经存在(因为集合是没有重复值的),则返回false,如果返回值为1,说明添加了一个fingerprint到set中,则说明这个request没有重复,于是返回true,还顺便把新fingerprint加入到数据库中了。

dupefilter判重会在scheduler类中用到,每一个request在进入调度之前都要进行判重,如果重复就不需要参加调度,直接舍弃就好了,不然就是白白浪费资源。

这里实现了loads和dumps两个函数,其实就是实现了一个serializer,因为redis数据库不能存储复杂对象(value部分只能是字符串,字符串列表,字符串集合和hash,key部分只能是字符串),所以我们存啥都要先串行化成文本才行。这里使用的就是python的pickle模块,一个兼容py2和py3的串行化工具。这个serializer主要用于一会的scheduler存reuqest对象,至于为什么不实用json格式,我也不是很懂,item pipeline的串行化默认用的就是json。

pipeline文件实现了一个item pipieline类,和scrapy的item pipeline是同一个对象,通过从settings中拿到我们配置的redis_items_key作为key,把item串行化之后存入redis数据库对应的value中(这个value可以看出出是个list,我们的每个item是这个list中的一个结点),这个pipeline把提取出的item存起来,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们延后处理数据。

该文件实现了几个容器类,可以看这些容器和redis交互频繁,同时使用了我们上边picklecompat中定义的serializer。这个文件实现的几个容器大体相同,只不过一个是队列,一个是栈,一个是优先级队列,这三个容器到时候会被scheduler对象实例化,来实现request的调度。比如我们使用spiderqueue最为调度队列的类型,到时候request的调度方法就是先进先出,而实用spiderstack就是先进后出了。

我们可以仔细看看spiderqueue的实现,他的push函数就和其他容器的一样,只不过push进去的request请求先被scrapy的接口request_to_dict变成了一个dict对象(因为request对象实在是比较复杂,有方法有属性不好串行化),之后使用picklecompat中的serializer串行化为字符串,然后使用一个特定的key存入redis中(该key在同一种spider中是相同的)。而调用pop时,其实就是从redis用那个特定的key去读其值(一个list),从list中读取最早进去的那个,于是就先进先出了。

这些容器类都会作为scheduler调度request的容器,scheduler在每个主机上都会实例化一个,并且和spider一一对应,所以分布式运行时会有一个spider的多个实例和一个scheduler的多个实例存在于不同的主机上,但是,因为scheduler都是用相同的容器,而这些容器都连接同一个redis服务器,又都使用spider名加queue来作为key读写数据,所以不同主机上的不同爬虫实例公用一个request调度池,实现了分布式爬虫之间的统一调度。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这个文件重写了scheduler类,用来代替scrapy.core.scheduler的原有调度器。其实对原有调度器的逻辑没有很大的改变,主要是使用了redis作为数据存储的媒介,以达到各个爬虫之间的统一调度。

scheduler负责调度各个spider的request请求,scheduler初始化时,通过settings文件读取queue和dupefilters的类型(一般就用上边默认的),配置queue和dupefilters使用的key(一般就是spider name加上queue或者dupefilters,这样对于同一种spider的不同实例,就会使用相同的数据块了)。每当一个request要被调度时,enqueue_request被调用,scheduler使用dupefilters来判断这个url是否重复,如果不重复,就添加到queue的容器中(先进先出,先进后出和优先级都可以,可以在settings中配置)。当调度完成时,next_request被调用,scheduler就通过queue容器的接口,取出一个request,把他发送给相应的spider,让spider进行爬取工作。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如果setting文件中配置了scheduler_persist为true,那么在爬虫关闭的时候scheduler会调用自己的flush函数把redis数据库中的判重和调度池全部清空,使得我们的爬取进度完全丢失(但是item没有丢失,item数据在另一个键中储存)。如果设置scheduler_persist为false,爬虫关闭后,判重池和调度池仍然存在于redis数据库中,则我们再次开启爬虫时,可以接着上一次的进度继续爬取。

spider的改动也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connect接口,给spider绑定了spider_idle信号,spider初始化时,通过setup_redis函数初始化好和redis的连接,之后通过next_requests函数从redis中取出strat url,使用的key是settings中redis_start_urls_as_set定义的(注意了这里的初始化url池和我们上边的queue的url池不是一个东西,queue的池是用于调度的,初始化url池是存放入口url的,他们都存在redis中,但是使用不同的key来区分,就当成是不同的表吧),spider使用少量的start

url,可以发展出很多新的url,这些url会进入scheduler进行判重和调度。直到spider跑到调度池内没有url的时候,会触发spider_idle信号,从而触发spider的next_requests函数,再次从redis的start url池中读取一些url。

最后总结一下scrapy-redis的总体思路:这个工程通过重写scheduler和spider类,实现了调度、spider启动和redis的交互。实现新的dupefilter和queue类,达到了判重和调度容器和redis的交互,因为每个主机上的爬虫进程都访问同一个redis数据库,所以调度和判重都统一进行统一管理,达到了分布式爬虫的目的。

当spider被初始化时,同时会初始化一个对应的scheduler对象,这个调度器对象通过读取settings,配置好自己的调度容器queue和判重工具dupefilter。每当一个spider产出一个request的时候,scrapy内核会把这个reuqest递交给这个spider对应的scheduler对象进行调度,scheduler对象通过访问redis对request进行判重,如果不重复就把他添加进redis中的调度池。当调度条件满足时,scheduler对象就从redis的调度池中取出一个request发送给spider,让他爬取。当spider爬取的所有暂时可用url之后,scheduler发现这个spider对应的redis的调度池空了,于是触发信号spider_idle,spider收到这个信号之后,直接连接redis读取strart

url池,拿去新的一批url入口,然后再次重复上边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