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 使用教程

网页开发时,常常需要了解某个元素是否进入了"视口"(viewport),即用户能不能看到它。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 使用教程

上图的绿色方块不断滚动,顶部会提示它的可见性。

它的用法非常简单。

上面代码中,intersectionobserver是浏览器原生提供的构造函数,接受两个参数:callback是可见性变化时的回调函数,option是配置对象(该参数可选)。

构造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观察器实例。实例的observe方法可以指定观察哪个 dom 节点。

上面代码中,observe的参数是一个 dom 节点对象。如果要观察多个节点,就要多次调用这个方法。

目标元素的可见性变化时,就会调用观察器的回调函数callback。

callback一般会触发两次。一次是目标元素刚刚进入视口(开始可见),另一次是完全离开视口(开始不可见)。

intersectionobserverentry对象提供目标元素的信息,一共有六个属性。

每个属性的含义如下。

time:可见性发生变化的时间,是一个高精度时间戳,单位为毫秒 target:被观察的目标元素,是一个 dom 节点对象 rootbounds:根元素的矩形区域的信息,getboundingclientrect()方法的返回值,如果没有根元素(即直接相对于视口滚动),则返回null boundingclientrect:目标元素的矩形区域的信息 intersectionrect:目标元素与视口(或根元素)的交叉区域的信息 intersectionratio:目标元素的可见比例,即intersectionrect占boundingclientrect的比例,完全可见时为1,完全不可见时小于等于0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 使用教程

上图中,灰色的水平方框代表视口,深红色的区域代表四个被观察的目标元素。它们各自的intersectionratio图中都已经注明。

有时,我们希望某些静态资源(比如图片),只有用户向下滚动,它们进入视口时才加载,这样可以节省带宽,提高网页性能。这就叫做"惰性加载"。

有了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实现起来就很容易了。

上面代码中,只有目标区域可见时,才会将模板内容插入真实 dom,从而引发静态资源的加载。

无限滚动(infinite scroll)的实现也很简单。

intersectionobserver构造函数的第二个参数是一个配置对象。它可以设置以下属性。

threshold属性决定了什么时候触发回调函数。它是一个数组,每个成员都是一个门槛值,默认为[0],即交叉比例(intersectionratio)达到0时触发回调函数。

用户可以自定义这个数组。比如,[0, 0.25, 0.5, 0.75, 1]就表示当目标元素 0%、25%、50%、75%、100% 可见时,会触发回调函数。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 使用教程

很多时候,目标元素不仅会随着窗口滚动,还会在容器里面滚动(比如在iframe窗口里滚动)。容器内滚动也会影响目标元素的可见性,参见本文开始时的那张示意图。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 支持容器内滚动。root属性指定目标元素所在的容器节点(即根元素)。注意,容器元素必须是目标元素的祖先节点。

这样设置以后,不管是窗口滚动或者容器内滚动,只要目标元素可见性变化,都会触发观察器。

intersectionobserver api 是异步的,不随着目标元素的滚动同步触发。

规格写明,intersectionobserver的实现,应该采用requestidlecallback(),即只有线程空闲下来,才会执行观察器。这意味着,这个观察器的优先级非常低,只在其他任务执行完,浏览器有了空闲才会执行。

<a href="https://developers.google.com/web/updates/2016/04/intersectionobserver" target="_blank">intersectionobserver's coming into view</a>

<a href="https://github.com/wicg/intersectionobserver/blob/gh-pages/explainer.md" target="_blank">intersection observers explained</a>

(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