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设立井陉县(也有史料认为井陉县成立于秦朝),归常山郡管辖,这也是井陉置县的开端,当时的县治就设在了天护村(取“苍天护佑”之意)。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02年左右,天护村就是井陉县的县治所在地。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县治从天护村迁至今天的天长镇。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或之前,县治又迁至威州。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县治又从威州迁回天长镇。到了1958年,县治又由天长镇迁至微水村,至今。

这就是井陉县县治的大概变迁史,大体分为四个地点:天护村、天长镇、威州和微水村。其间井陉县与获鹿县(即鹿泉)、平山县、苇泽县(县治在娘子关河北村)等有过多次的合并与分置,但时间都相对较短。下面摘录一些史料对于井陉县县治变迁的记载。

▼雍正八年的《井陉县志》中记载:“汉灭秦置县,属常山郡,置井陉县始此。”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民国二十三年的《井陉县志料》中记载:“井陉置县,自汉高帝始。”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民国二十三年的《井陉县志料》中记载:“汉兴置县,井陉置县始此,属常山郡。”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不同说法:秦朝置县的说法源于1979年版的《辞海》,其中“井陉”一词的注解中写到:秦置县。

证据①:《清一统志》中记载:“井陉故城,在今县北。汉置,后汉至唐皆治此。”这句话中“县”指的是天长镇,而天护村的确在天长镇之北。

证据②:民国初年,天护村村民曾在村西挖出过一块残碑,上面有“社稷坛”三个字。说明天护村曾经是县城。

证据③:民国二十三年的《井陉县志料》中记载:“天护村东北、西北两隅,旧有土阜二,相传系旧县城东北、西北城墙角。今东北城角,因村人使土,已坦平;西北城角,岿然尚存。”

▼天护村西北角残存城墙,已岿然屹立了二千多年。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这个土坡和土包就是二千多年前井陉县城的城墙

浅谈井陉县县治的变迁初次置县一、置县天护村二、置县天长镇三、置县威州城四、置县微水村

宋代,随着井陉县文化政治中心的转移,天护古城由县城变为了乡镇,这是天护古城由盛转衰的开始。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井陉县官道由古驿道北线转为南线,不再经过天护镇,从此天护更加衰落,慢慢地变成了天护村。时至今日,天护村中仅剩下一片凄凉的“西明寺”、荒废的大戏台、残垣断壁的东阁和几间破旧的民宅,作为井陉县治长达1200余年的天护古城即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不久笔者将写一篇关于天护古城的文章,到时希望大家品评。请先关注我

唐朝时,出于军事进攻和防御的需要,在一些边塞和兵家必争之地驻守军队,设立军事管辖区,其最高长官为“军使”。到了宋朝,受“重文抑武”国策的影响,这些军事管辖区虽然依然存在,但已失去了它的军事意义,而成为一方的行政管辖单位,这些军事单位有州府一级的,也有县级的。井陉范围内就有天长军、天威军、天武军、承天军等,它们都是县级的,最高长官称“军使”,行使“知县”之职。

雍正八年的《井陉县志》中记载:“唐末,以县西五十里之天长镇置天长军,石晋改天威军。”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奏请皇上,在天长镇驻军,设立军事管辖区,名为“天长军”。后晋石敬瑭为消灭后唐李克用的影响,改“天长军”为“天威军”。

石桥头村东岳庙内有一石碑,名为《大宋成德军天威军石桥记》,记载了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修建天威军石桥的事情。此石桥名为“通济桥”,建在石桥头村东岳庙前,至今尚存。碑文中“通直郎,充天威军使,兼知井陉县事,及管内劝农事,葛颐”。这充分说明了军使兼知县之职。同时碑文还说明了,在宋元丰八年时,井陉县县治就已经在天威军,即天长镇 。

《宋史•地理志》中记载:“井陉,宋熙宁六年,省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徒治天威军,即县治置军使,隶府。”雍正八年的《井陉县志》中也记载了:“宋熙宁中,省井陉,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井陉,徒治天威军。”也就是说宋熙宁六年时,裁撤了井陉县,把它并入获鹿县和平山县。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恢复井陉县,县治迁移到天长镇。所以到了十年后的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修“通济桥”时记载:“充天威军使,兼知井陉县事”。井陉知县就是天威军使,那自然县治也在天威军,也就是现在的天长镇。

《金史•地理志》中记载:“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以井陉县升置陉山郡军,寻改为威州,属河北西路。”、“威州领县一,井陉。”

《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元定宗二年,威州兼领洺水县。”

《清一统志》中记载:“元宪宗二年,徒威州,治洺水,又徒井陉县治天长,而此城废。今谓之威州城,又名威州堡,亦曰井陉店。”

从上述三段记载中得知:

①金天会七年,威州升为州治,下辖仅井陉一个县,而且实行州县同治,威州即是州治,也是县治。就是说最晚在金天会七年,井陉县县治就已经由天长镇迁至威州。

②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洺水县(在今邯郸永年、广府古城或曲周一带)也划归威州管辖。

③到了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州治迁至洺水,同时井陉县县治也由威州迁回至天长镇。但是雍正八年的《井陉县志》中记载:“城本唐天长镇旧基,宋熙宁中始移县治于此。……明洪武元年复置县治于此。”也就是说,井陉县治迁回至天长镇的时间应该是在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县治迁回至天长镇的时间是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还是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有待考证!!!

无论何时迁回至天长镇,都是威州古城衰落的开始。现在的威州镇就是当年的威州古城,但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看不出一点古城的痕迹,仅留下了“城里地”、“东城池”、“西城池”和“城壕地”等地名。

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井陉北孤台村人武仙,率众击败入侵的蒙古人,收复威州及河北部分地区,因而受到金宣宗的表彰,封赏武仙为威州刺史。

1986年版《井陉县志》记载:“1958年11月5日 ,井陉与获鹿合并,称井陉县,冶所在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