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局看,当前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工作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东部平原地区在村庄类型划分基础上开展的大规模调整合并工作,较为典型的如山东的“合村并居”;二是东部发达省份在保持村庄布局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开展的小幅调整集聚,较为典型的如江苏“相对集中居住”;三是中西部地区在脱贫攻坚框架下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等,也在客观上发挥了空间布局调整的功能。针对上述三种类型,本文选取三组典型模式,对其实施过程进行介绍,并对其操作方式和效果进行扼要评论。

一、山东“合村并居”
山东是最早开展村庄调整合并的省份之一,这与其乡村人口布局和空间布局基础有很大关系。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山东目前有行政村6.95万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平均人口530人,在全国居倒数第二。长期以来,高度分散的村庄和人口布局成了山东乡村发展的一大制约,全省上下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的愿望和动力一直比较强。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提出引导强村、强企兼并联合小村、弱村,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集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14年规划中,计划到2030年形成700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保留改造各类村庄30000个(表1)。2019年,全省村庄分类中明确搬迁撤并类村庄2.1万个,数量与2014年规划基本保持一致。
山东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近20年,建成新型农村社区6000多个,总体进度上半岛地区快于内陆地区,鲁西北快于鲁西南和鲁南地区。通过调整,城乡空间布局显著优化,群众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村庄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实现了有效的延伸覆盖。当然,地方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做法,比如补偿标准过低、先拆后建、对群众意愿尊重不够等问题,都必须彻底纠正并引以为戒。但要注意,这些都是工作方式和利益平衡问题,不能因此影响对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必要性的判断。
二、江苏“相对集中居住”
江苏也是全国开展城乡空间布局调整工作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2006年,江苏启动了全省镇村布局规划工作,计划利用20—25年内,将全省约25万个自然村逐步优化调整为4万个“规划居住点”。这一规划已经实施了15年时间,目前江苏共有行政村1.7万个,自然村17.6万个,可以说取得了积极成效。根据2018年的调查,江苏共有“空心村”225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3%,这个比例在全国是最低的,其中苏北153个,苏中72个,苏南没有。总体看,江苏村庄布局的集中度比较高、“空心村”占比较小,与山东以及内陆省份相比,城乡空间布局调整的压力要小得多。
苏南一处比较差的农村住宅
自上世纪80年来以来,苏南地区就着力开展“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城镇格局,现有的村庄在公共服务、生活功能、人居环境等方面基本达到了生态宜居的要求。总体看,苏南地区城乡一体化已经基本实现,城乡人口布局实现了相对均衡,未来城乡关系演化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宜再采取大规模的人为干预措施。目前,江苏城乡空间布局调整的重心主要在苏中和苏北地区,尤其是苏北地区面临压力较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苏北的淮安等地开展了乡镇布局优化和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淮安市洪泽区内辖洪泽湖,区内水域面积占56%,人口只有38万,城镇人气不旺一直是制约该区发展的一大瓶颈。洪泽区计划到2022年在全区建设相对集中居住点30个,其中城镇周边布局20个,优先引导搬迁农户靠近城镇居住;农村地区布局10个,基本实现有条件的农民全部集中居住。通过这一计划,将有序引导约2万农户、7万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目前,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已经在苏北地区全面推广,这将为江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陕西易地扶贫搬迁
近年来,按照中央脱贫攻坚工作要求,中西部省份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移民搬迁工作,这应该被视作城乡空间布局调整的一部分。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对这一政策进行评述。
铜川市耀州区地处关中平原北部、渭北高原南缘,原称耀县,在这里诞生了西北第一个山区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耀州区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脱贫攻坚启动时全区共有贫困村5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9户21877人,贫困发生率12.3%。2011年,耀州区制定了《铜川市耀州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总体规划》(2011—2030),对域内城乡空间布局作出安排。按照该规划,现状已经进入城市规划区范围的村庄整体撤并归入城镇,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将逐步搬迁撤并,对于人口规模略大的偏远村庄密切观察,远期有条件时予以撤并(表2)。2016年,耀州区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专门规划,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庄,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执行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其他搬迁户参照执行避灾生态等同步移民搬迁政策进行整体搬迁。
照金革命根据地所在的照金镇山大沟深、基础设施欠账大,贫困发生率高出区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全区7个深度贫困村6个在照金。按照规划,耀州区将照金革命老区6561户22649名群众进行了移民搬迁。在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针对照金镇居民分散、镇区规模小、主导产业乏力的状况,耀州区在人口布局、产业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向镇区倾斜,短短几年里就将一座贫困落后的山区小镇打造成为现代化的红色旅游名镇。
陕西照金镇新旧镇区对比
总体看,耀州区充分利用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结合前期规划适度扩大了城乡空间布局调整范围,实现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如果各地都能充分用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但能够有效解决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而且能够乡村振兴奠定重要的空间基础。当然,受制于自然空间、发展水平和人口布局等基础条件的约束,中西部地区的城乡空间布局调整不可能与东部地区放到同一水平上衡量比较。未来乡村振兴中的空间布局调整,也必须针对不同的基础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推进方案。
(作者陈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节选自陈明:《乡村振兴中的城乡空间重组与治理重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