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原文版

作者:陌笙的旧时光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原文版

一直有一个想法,想和某个人保持通信的来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互不相识,在来往的书信里却彼此熟悉,他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只要谈得来就可以。

我们谈古论今,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可以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小喜悦,也可以承受对方的吐槽抱怨,我们认真书写每一封饱含真情的书信,耐心等待远方的鸿雁归来,每一个日子里都有期待,重要的是,我们彼此不再孤单,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理解我们,懂得我们。

当然,你可能觉得我太过于理想化,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想也是的。

现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忙着工作,忙着赚钱,忙着买房买车,没对象的忙着找对象,有对象的被约会和开会搞得焦头烂额,甚至一日三餐都是凑合,更不要说写信了,就连短信都懒得回。

之前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小伙伴每天打卡记录自己的生活,上班迟到啦,被老板骂啦,又加班啦,吃大餐了,事无巨细都会打卡记录,想着这是多么无聊的一个人,可是认真看下去,发现她是一个生活挺饱满的妹子。

该上班的时候上班,该加班的时候加班,该出去玩的时候出去玩,可以安静的呆在家里看书,也可以和一群人疯闹玩耍。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每一天的记录,觉得有点心酸,如果有人和她分享这一切,何必在这劳什子的豆瓣上泡着呢。

不知道你有时候有没有像我一样,想找人说话的时候,把通讯录翻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打给谁,这个有了男朋友,可能在约会,这个最近工作比较紧张,还是不打扰了,那个应该没事吧,小心翼翼的发消息过去,等了半天也没人回,而当她终于回应了的时候,你却什么也不想说了,觉得好像也没有说的必要,只是在某一时刻想要找个说说话的对象而已。

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再出现,我一般尽可能的让自己忙起来,下班之后看书写字,学习一些对工作有利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而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是在看了《查令十字街84号》之后,以文字的形式和另一个自己的交流。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原文版

《查令十字街84号》之所以享誉全球,被奉为爱书人的“圣典”不仅在于她促成了一段异国友情,还在于它拉近了人与书店的距离,这不仅是海莲和弗兰克的书缘,更是马克思与科恩书店与全世界爱书人的情缘。时至今日,依然有一大批人前往查令十字街84号,如同朝圣的穆斯林一般,只为感受曾经的那份温情。

海莲是一位居住在美国的剧作家,因总买不到自己想买的书,转而寻求这家英国的小书店,没想到在求书与寄书的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志同道合的弗兰克,以及一大批可爱的书店店员,甚至还有弗兰克的妻子和邻居,海莲以她热情洒脱,乐于助人的真性情赢得了每个人的喜爱。

海莲的热情似火与弗兰克的绅士“矜持”形成鲜明的对比,通信中海莲时常流露出她的洒脱随性“春意渐浓,我想读点情诗。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想要那种款款深情而不是唾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对于弗兰克以及书店有不满也是直率的说出“我好整以暇,等着这些书来陪我过大斋节,结果你连个影儿也没寄来”,书店里的众人对于海莲的一致看法是“一位年轻、有教养且打扮时髦的人”而她自己却说自己和“百老汇的乞丐一样时髦”。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原文版

可惜的是,1949—1969年的20年间,海莲从未踏上过她心爱的书店,没能与唯一了解她的弗兰克见上一面,这个终身未嫁的女人与这个有妇之夫之间的精神往来是在爱情之上的,虽然他们没见过,从未说过爱,一直以来“规规矩矩”,然而他的夫人却说“不瞒您说,我过去一直对您心存嫉妒忌,因为弗兰克生前如此爱读您的来信,而你们俩似乎有许多共通点。”

一位英国的小说家说“人口研究报告可以印出各种统计数值,计算城市人口,借以描绘一个城市,但对城里的每个人而言,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弗兰克去世之后,那个让海莲魂牵梦萦的书店也随之而去了,昔人不在,这家书店,这条街道也与其他书店无异。

对于我们来说,查令十字街84号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见证了海莲和弗兰克的友谊,它不仅是一个地标,更是他们用一封封的信件堆积起来的爱与怀恋。

如果有一天,我恰好路过查令十字街84号,一定会为海莲献上一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