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在家读了一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贝尔·加缪写的《局外人》。这部小说在1942年正式出版,并且一经发售让他名声大噪。在1957年10月,加缪因为《鼠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获奖评语是:“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

在介绍《局外人》这部作品之前不得不先提到“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存在主义”是以研究此刻正在经历的生活状态,将哲学与日常生活经验连结起来的一种研究哲学的生活方式。正如思想家埃德蒙德·胡尔塞所说的“回到事物本身”,而马丁·海德格尔在此基础上补充道:“让事物向你揭示自身即可。”
存在主义哲学是以人为中心,强调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
《局外人》这本书正是借着“异类人”莫尔索被世俗压垮的经历,提醒我们尊重人的自由和个性。
《局外人》这部小说文字并不是很长,全篇66000字。它主要讲述了小职员默尔索在参加完妈妈的葬礼后无意间卷入一起枪杀案。在被逮捕到被法院判处死刑的过程中,作者通过以管窥豹的写作方式为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怪诞的一幕,从而引发我们关于“个人自由与集体意志相冲突”的思考。
在《局外人》中,默索尔是个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典型代表。
人生哲学,指的是以人生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维。它主要包括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人生的行为和标准等等。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人生真谛,从人生实践到哲学的反思,再从哲学和理论上指导人生。
文中有这么片段: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灵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言。”它说的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过了一会儿,他问我:“里面是您的母亲吗?”我同样应了一声:“是的,”他又问:“她年纪老吗?”我回到:“她就这么老。”因为我实在搞不清她究竟多少岁。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是否愿意跟她结婚。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
从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默尔索是个对待自己生活和感情十分淡泊的人。他总是安于当下,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他并不会为未来操心太多,也对世界没有太大的企图。他的生活方式有点像《安提戈涅》中的国王克瑞翁。克瑞翁本来只想做名艺术家,结果命运让他成为国王,过着自己都无法忍受的煎熬生活。
默尔索无论对待亲情还是爱情,他都比常人显得寡淡。但正是因为他的寡淡却让他成了一个众矢之的。本来是自己无意间卷入的枪杀,在法庭上围绕的重点本该是案件的发生,但是却被人们说“因为对母亲的死毫不关心”而由此法院判他是“预谋杀人”和“丝毫没有一点人性”的人。于是,他在这起枪杀案件中成了不可饶恕的罪人。
为什么审判本该围绕案件发生,但是却成了对默尔索的生活哲学进行指责和审判?这里就是作者加缪的用心之处。他借着大众和法庭对默尔索人生哲学的审判,暗中讽刺那些“群体主义”者对他人个性的抹杀。
在《乌合之众》中有这么一句话: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当人们从宗教进入非宗教,从思想的高度禁锢走向自由,从强调人的服从性到追求自我个性,新旧力量是在不断碰撞和摩擦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说会出现众人的证词围绕默尔索母亲死了后他的表现,而非案件本身;同时也在小说最后出现神父劝说他皈依基督并且进行忏悔。
在《局外人》中,默尔索多次拒绝神父的探望。他觉得自己不需要神父的救赎,也不需要得到上帝的原谅。他就是那个安于当下,顺其自然,喜欢轻松愉快活着的人。这时候,神父却多次坚持要求探望他,渴望救赎他。
神父对他这么说:“您难道就不抱任何希望了吗?您难道天天就惦记着自己行将整个毁灭而这么苟延残喘吗?”我回答说:“是的。”
神父激动地说:“那么上帝会帮助你的,我看过很多和你相似情况的人最后也皈依了上帝。”我说,我承认这些是他们的权利,这恰巧说明他们还有那么多时间去做。至于我,我已经不需要被人来帮助我,而且我已经没有兴趣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从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知道,神父根据《圣经》将世人定为是有原罪的,在他眼里所有人只要忏悔就可以得到主的原谅。他就通过劝解他人让自己站在道德高处去给他人赦免。这也就是,当世人处于一个群体中,往往利用群体所制定的规则对那些不遵守规则或者不属于本团体的人进行藐视。
《乌合之众》中说到:他们不会接受一个与他们意愿不一致的现实。如果出现不符合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就会采取过激手段对现实秩序发出挑战。就像在《局外人》中小人物默尔索一样,正是由于他独特的性格和人生哲学与传统的大众的,主流的不同,才会得到如此荒诞的结局。
在《局外人》这部小说,表面上写一个内心寡淡的人在因为枪击事件被法院套上“莫须有”的罪名,但其实是凸显当个体不被群体所接纳时就往往造成悲剧。加缪借此呼吁社会重视个人价值,尊重他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