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作者:小院之观

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明末名将,史称有勇有谋。

《明史》(左)长身赪面,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

左良玉一度是以大明拯救者登上历史舞台的。

他的军事生涯起自辽东,从崇祯元年起,转战洪桥、大堑山、遵化、松山、杏山,从低级军官车右营都司晋升为高级军官副将。

从崇祯五年起,左良玉被调回关内镇压起义的农民军。虽然不能说百战百胜,但这时期的左良玉已成为明军阵中名将,屡屡击败农民军,打得张献忠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逃跑,在南阳一战中,张献忠更是几乎被左良玉阵斩。

献忠逸去。追及,发两矢,中其肩,复挥刀击之,面流血。其部下救以免,遂逃之谷城。

到了崇祯后期,随着同时期的名将曹文诏、汤九州、邓玘、祖宽、尤世威的先后离世,左良玉的资历已成为军中翘楚。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崇祯十五年,左良玉虽在朱仙镇会战中大败于李自成之手,不过随后又出兵击败张献忠,收复武昌,从此坐镇武汉三镇,拥兵数十万众。

到了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左良玉的兵力已经发展到了八十万,号称百万之众,就算其中降兵很多,水份不少,实力还是放在那,在弘光各镇军队中排名第一。

这时的左良玉,扼守武昌,在西面为南京抵御着来自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威胁,同时又随时可以发兵支援南京,既是弘光政权的屏障,又是强力的后盾。

弘光帝朱由崧下令,将宁南伯左良玉晋升为宁南侯左良玉,看上去,左良玉已经成为国之柱石。

谁知,封侯一年还不到,左良玉却做出了匪夷所思的举动。

他带着武昌的所有兵力,倾巢而出,顺江东下,目标却不是去与清军交战,而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直奔南京。

也就是说,宁南侯左良玉造反了。

左良玉的口碑就此逆转,之前虽然也有羁傲不驯的名声,也有抗命不遵的行为。但在总体上说,左良玉还算忠于大明,没有过于出格。

起兵之后,左良玉的名声就此崩塌,从大明猛将变成了明朝罪人。

短短时间,左良玉身上为何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其实细究左良玉的举动,早就有迹可循,从崇祯十一年起,左良玉就露出了拥兵自重的苗头。

他驻扎在安徽的时候,多次拒绝了应天巡抚和监军太监要求他出兵的要求,连总理军事的兵部尚书熊文灿的调令也置之不理。

十月,总理熊文灿至安庆,部檄以良玉军隶焉,良玉轻文灿不为用。

之后,他又多次拒绝督师杨嗣昌的调遣,哪怕朝廷将他削职也无济于事。

这一切的背后,其实就是明末武将军阀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明朝的武将,原本并没有自己的军队,明朝军制的传统是以文制武,哪怕强如戚继光,也要在文官面前低头。

但随着战事的频繁,常年在外带兵征讨的武将们手下逐渐培植出了自己的势力,朝廷的兵权被削弱,发展到最后,军队惟将领马首是瞻,朝廷派去的监军太监和督师大员们逐渐无法指挥各个体系的将领们。

在乱世里,手里有兵权的武将和地方大员们,极大概率会军阀化,这几乎成为历史规律。并不止是左良玉一人,弘光朝江北四镇: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们,以及随后的郑芝龙、何腾蛟们同样也是如此。

武将军阀化了,虽然时有抗命,但总体来看还没有完全失去控制,那么左良玉又何以敢于悍然兵发南京呢?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明实亡于党争”,这句话虽然夸张,但明朝的党争危害之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天启初期几年独大的东林党,其实到了天启中后期已经被魏忠贤彻底打压,失去了话语权,在崇祯初期虽然有所起色,但并未掌握实际权力,很快就又被排挤失势,终崇祯一朝,东林党并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是到了弘光朝,党争又再次复起,起因是马士英和东林党在拥立人选上的矛盾。东林党原本中意的人选是桂王朱常瀛,权臣马士英却与江北四镇合谋,拥立了福王朱由崧,隐患就此埋下。

马士英掌权后,又起用了好友阮大铖,阮大铖原本依附于魏忠贤,更为东林党所不容,两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弘光朝的三大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北来太子案”,都是由于党争而起,消耗了君臣们大量的精力。

在党争面前,武官们也不可避免需要站队,江北四镇在拥立福王中得到了好处,当然站到了马士英这边。远在武昌的左良玉来不及参与,看着资历和实力远不如他的江北四镇得到拥立大功,实力极大扩充,捞到了不少好处。自己却只得到晋升一级爵位这样象征性的封赏,自然忿忿不平。

加上最初赏识并起用他的侯恂本来就是东林党元老,他身边的监军御史黄澍也是东林健将,情感和现实都使得他站到了东林党一边,把马士英、阮大铖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师图卷》

在军事上,左良玉当时面对的情况是这样:李自成在潼关被多铎击败后,面对清军的追击,主动放弃了西安,带着主力撤出陕西,东进到了湖北,同驻守在这里的大顺军白旺部会合,军势重又大振。

于是李自成决定,放弃经营良好的湖北襄阳、承天、荆州、德安四府之地,全军进军武昌。从军事上看,李自成这个决定显然非常短视,但却给武昌的左良玉部带来了巨大威胁。

如果只是白旺部的几万人,左良玉没什么好怕的,但现在大顺军两路人马会合,兵力重新达到了二十多万,成为了一支大军。

而李自成又是左良玉的苦主,左良玉可以多次击败张献忠,逼得他不得不投降,面对李自成却胜少败多,尤其在朱仙镇一战,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大败,手下精锐丧失大半,自己也逐渐年老多病,没有了再与李自成角逐的锐气。

然亲军爱将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约束,良玉亦渐衰多病,不复能与自成角矣。

现在李自成大军东进,左良玉年老多病,手下又多是新归附的降兵降将,大半是乌合之众,左良玉实在是没有把握挡住李自成。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我们讲到具体某个历史人物时,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更不能无视历史的局限性。在当时来看,左良玉代表的就是南明湖广军事集团的利益。

左良玉是明朝湖广军事集团的首领,虽然在集团里威望很高,但他也不能不考虑集团的利益。

左良玉本身已经年老多病,没有了再干一番大事业的身体和意愿。

而是时,良玉已老且病,无中原意矣。

但是他的部下们并不这么想,他们大多还年轻力壮,正想争取一番功名。于是从身边的文官黄澍到他众多部将,整天像苍蝇一样围着左良玉,“澍与诸将日以清君侧为请”,劝说他起兵清君侧。

左良玉这时候有两种选择:同意或是不同意。

这时候,随着自己的老病,左良玉对手下的驾驭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得力。

在他进军之后,驻屯在九江城外江上,想拉上江西总督袁继咸一起东下时,部将郝效忠就敢于背着他到九江城里放火,这事就可以看出部下的心怀二胎。

部将郝效忠阴入城,纵火残其城而去。良玉望城中火光,曰:“予负袁公。”

这种情况下,如果选不同意,重则他有可能被部下背叛,架空甚至是做掉,轻则他可能能用威望暂时压制住部下,但以他的老病之躯,哪天一闭眼,他儿子左梦庚的能力恐怕难以服众,身家性命可能都有危险。

这其实也就是湖广军事集团的一致选择,既可以撤退避开李自成的锋芒,又可以东进争取更大的利益。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现存左良玉手书的石碑

综合以上原因,最终,左良玉借“北来太子”一案,顺水推舟选择了全军撤离武昌,兵发南京。

左良玉全军东进,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左良玉本人,没多久就在九江城外病死,部众拥戴他的儿子左梦庚继续领军,这也是集团选出的新任话事人。

呕血数升,是夜死。时顺治二年四月也。诸将秘不发丧,共推其子梦庚为留后。七日,军东下,朝命黄得功渡江防剿。

南京的马士英抽调江北的镇守兵力在安徽与左军激战,多铎趁机率军南下,原本重兵固守的江北防线不攻自破,督师史可法根本无兵可调,二个多月南京就宣告失守,弘光政权灭亡。

左梦庚则被黄得功击败,退守九江,随后带着手下二十多万败军,投降了清军,南明的湖广重兵集团,就此烟消云散。

从结果上看,左良玉的选择实际上相当于和多铎两面夹攻南京。本来弘光政权的局势在南明几位皇帝中是最好的,因为左良玉的出兵,直接导致迅速崩盘,后面几位皇帝,失去了富庶的江南和江北、武昌的兵力,再也无力翻盘,就算隆武帝朱聿键胸有大志,也无力回天,最终一步步被挤压消灭。

大明拯救者还是明朝送葬人——晚明名将左良玉的两张面孔首先,是明末武将的军阀化趋势愈演愈烈。这牵涉到另外一方面,明朝的党争。除了政治的因素,还要看到军事上的考量。再跳出左良玉这个人,还要看到他所代表的集团利益。

左良玉父子,如果意志坚定,本来有望成为大明拯救者,一念之差,最终却成为了明朝送葬人,后世的口碑于是以此定论,实在可叹可惜。

明末的武将军阀化,实际就是唐末藩镇的又一次重演,只是诸多军阀还没有来得及形成唐末藩镇那样雄厚的实力就纷纷灭亡。“唐亡于藩镇”,明朝实际也差不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