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文/杨彦农 图/来源于网络

今年是第22届世界计量日。从2000年5月20日起,世界各国开始开展系列活动宣传这一特殊日子。“世界计量日”的确定,使人类对计量的认识跃上一个新的高度,也使计量对社会的影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测量守护健康”为今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测量是人类生存知识与技能升华的源泉

人类社会活动中,每天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量,准确可靠的测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而且是公平交易、健康安全、环境监控、资源保护的重要技术支持,也是治理国家、保证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

原始的测量几乎和人类历史本身一样古老。从制造最简单的工具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就有了“量”的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测量数值的准确和统一渐渐提出要求,从而出现了专用的测量长度、容量、重量等器具。这些测量,在中国古代称之为度量衡。因此,在人类文明的萌芽和形成的过程中,测量就成了生存知识与技能升华的源泉。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礼记·终解》: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宋代景德年间刘承珪发明了两支精密的戥秤,一支称量为一钱半,另一支称量为一两。于“两”“钱”之下又定有“分、厘、毫”等单位,大受商界欢迎,成为此后称量金银、贵重药品的专用器具而沿用了近千年。十六两制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改成1斤等于10两。如今我国已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千克。

计量与医学进步同样密不可分。无论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对人体解剖和测量的重要性的强调,抑或王莽时对人体解剖后备器官的遂一测量,这都需要计量的保证。历朝历代名医,在他们的医学著作中有对度量衡的论述,用科学准确地换成现在使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献史料。

测量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

测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计量意识也在增强,普遍开始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体温计、血压计、血糖仪等已经成为日常保健用计量器具。准确计量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名言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而我们看到,早于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就已经从识人的角度把这个启发说得非常清楚了。现在青少年的视力普遍下降,原因是液晶屏在电视、手机、平板等设备中色彩丰富,显示高清而受到人们青睐。液晶屏发出的蓝光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甚至有人会出现眼睛干涩、模糊、视力下降等各种症状。因此,视光产品需求增加。焦度计、验光镜片箱和验光仪是眼镜行业开展验光定配和眼镜质量进行检测的主要计量器具其准确与否决定了眼镜的质量。健康安全是计量人的永恒追求。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测量又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人类不仅要对危害人体健康的噪声、辐射、振动等物理参数和烟尘、霉菌及各种有害化学成分进行计量测试,以便治理环境、保护环境。譬如显微镜,它打开了微观世界大门的工具。显微镜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还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量值定义世界,精准改变未来。计量人的使命,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疫情防控:医疗是主力,计量是支撑

2020年1月底,农历庚子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灾难却悄然地来到我们身边。就在疫情刚刚蔓延之际,新的测量需求就大量涌现。疫情防控,医疗是主力,计量是支撑!这也注定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

在各大医院、机场和火车站等一线疫情防控重点场所,首先是医务人员使用红外体温计对进入场所的每位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计量人与时间赛跑,放弃假期,为各种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只有保证精准诊断,精确治疗;测量在守护我们每个人的平安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在医院的病房里,医用有创呼吸机对新冠重症患者治疗有重大意义。多参数监护仪能为医学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病人信息,通过各种功能模块,可实时检测人体的心电信号、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重要参数,实现对各参数监督报警。准确地计量检测与每个家庭的生活密不可分。

“测量守护健康”:2021年世界计量日有感

时至今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要求人员在密集的地方,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一般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病毒等物质作用。对医用卫生物品进行检测,是百姓健康生活的基础。

在变化莫测的世界里,面对居心叵测新冠病毒,我们决不可能以蠡测海,而诡秘莫测的不测之忧,正需要现代测量的巨大力量去排遣。

计量守健康惠民生活动的主题为“测量守护健康”。希望让人们关注在守护人民健康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老科协质监分会科普讲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