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代十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向很多国家都称臣,国王却被称为贤君

五代时期的后唐天成三年(929年)十二月,割据荆南的高季兴病故,终年七十一岁,长子高从诲继位后。

一直善于事大的高季兴却在晚年与后唐闹翻了,甚至断绝了朝贡。继位的高从诲一直不赞成父亲与后唐对立,“常泣谏之,季兴不从”。对于父亲臣服杨吴的策略,他不以为然,认为“唐近而吴远,非计也”。继位之后,高从诲极力修复与后唐之间的宗藩关系,通过楚王马殷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安元信两个渠道,向后唐输诚,请求“复修职贡”。

天成四年(930年)六月,高从诲以从前后唐所授官职前荆南行军司马、归州刺史的身份,上表朝廷,请求内附,“上章首罪,乞修职贡,仍进银三千两赎罪”。如此卑微的姿态,终于获得李嗣源的宽宥,当年七月,即授高从诲荆南节度使兼侍中。

五代十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向很多国家都称臣,国王却被称为贤君

夹缝里的荆南

高从诲嗣位之初,杨吴政权也下诏任命其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但是,既又臣服后唐,就需要断绝与杨吴的臣属关系。长兴元年(930年)三月,在得到后唐允准的前提下,“高从诲遣使奉表诣吴,告以坟墓在中国,恐为唐所讨,吴兵援之不及,谢绝之”。

长兴三年(932年)二月,后唐赐高从诲袭爵渤海王。清泰元年(934年),后唐朝廷又册封高从诲为南平王。终后唐之世,高从诲都是恪守臣节,谨事朝廷。“事大以保其国”成为高从诲对外的基本政策,“礼邻藩,奉朝廷”是当时弱小藩镇的主流立场。

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荆南高从诲虽然表面也是继续称臣朝贡,但是暗地里却有所图谋。石敬瑭曾派翰林学士陶榖为高从诲生辰国信使,高从诲在江陵望沙楼宴请陶榖,大陈战舰于楼下。如此炫耀武力,明显是向后晋朝廷秀肌肉。

但是,高从诲却说:“吴、蜀不宾久矣,愿修武备,习水战,以待师期。”似乎是为了配合后晋征伐吴、蜀,其实当时的石晋政权能安定北方就算不错了,哪有解决吴蜀的精力呢?陶榖将此事回报给石敬瑭,石敬瑭表面是大喜,“复遣使赐以甲马百匹”,其实不过是稳住而已。

五代十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向很多国家都称臣,国王却被称为贤君

后晋和后汉时期的荆南

高从诲的“事大”政策带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色彩,一旦中原王朝出现动荡,荆南就会向新主效忠,果断改换门庭。契丹出兵灭后晋之时,险有入主中原的可能,高从诲立即“遣使入贡于契丹,契丹遣使以马赐之。”当太原刘知远有崛起取代石晋之趋势时,荆南高氏“亦遣使诣河东劝进”。

高氏之“事大”乃是尊奉一切强于己之政权,当初为向后唐输诚,高从诲曾断绝与杨吴之往来。杨吴权臣徐知诰(李昪)尚未代吴之前,密切关注其政局的高从诲就“遣使奉笺”劝其即皇帝位。南唐建立之后,高从诲亦遣使称臣。

高从诲称臣同样也是功利主义的,刘知远在太原即帝位后,荆南立即“间道遣使奉贡”。但是,这种奉贡是有条件的,高从诲要刘知远许诺中原稳定之后,将原先后唐不给的郢州划给荆南管辖。未定汴洛的刘知远先是答应了,待到入主汴京之后,却有反悔。于是,高从诲怒而与后汉翻脸,“自是朝贡不至。从诲东通于吴,西通于蜀,皆利其供军财货而己。”

《资治通鉴》中论及高从诲向各国称臣,“唐、晋、契丹、汉更据中原,南汉、闽、吴、蜀皆称帝,从诲利其赐与,所向称臣,诸国贱之,谓之‘高无赖’。”其实,高氏荆南称臣诸国,并非只是贪图赏赐,而是处于群雄纷争格局中的一种求存之术,处于四战之地的荆南政权得以存在五十余年,与这种策略有着莫大关系。

五代十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向很多国家都称臣,国王却被称为贤君

《十国春秋》

除了卑事大国,高从诲也是一个善于任用贤能,善治政事的合格执政者,梁震、孙光宪皆是其任用之能臣。吴任臣的《十国春秋》称赞高氏君臣,“南平起家仆隶,而能折 节下贤,震以谋略进,光宪以文章显,卒之保有 荆土,善始善终,区区一隅,历事五主,夫亦得士力哉”,近人吕思勉先生更是称赞高从诲为“五代时之贤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