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常客”,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爱德华·莫索尔说,正在上海举行的这一论坛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聚在一起,既讨论科学,也讨论对社会有重大意义的话题,“这扩大了我的视野,让我每次都带着新想法满载而归。”
在全球协同创新的“大科学时代”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世界科技创新“网络”中,上海以其一以贯之的开放性与独特的吸引力,正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
【不仅交流观点,还提出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案】
在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看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成为一场盛会,不仅交流观点,还提出解决全球问题的方案。“当今世界在与健康、经济和全球变暖等问题做斗争,大众和决策者都更加明白,唯一的解决办法,将来自科学,来自科学家。”
“mrna”“算力革命”“低维材料与量子科技”,连日来,在“科技最前沿”系列论坛,这些专业词汇被科学家们热烈地讨论着。就拿mrna技术来说,它是今年诺奖的大热门。两位科学家卡塔琳·卡里科和德鲁·魏斯曼,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抑制mrna疫苗引起的过度免疫,从而使得新冠疫情之下mrna疫苗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关注最前沿,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凸显“科技风向标”作用。
“人类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气温上升,如果要控制在2℃以内,必须实现碳负排放。”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在本届论坛首次推出的“碳大会”上发出“警醒”。我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50到70年过渡期,中国对世界承诺的目标仅有30年时间。如何科学助力减碳?关注最迫切,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着眼解决现实问题。
【疫情之下国际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现象级平台】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已连续4年来到上海出席论坛。他在多个场合表示过,“上海促进国际科技交流的决心和行动力,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第三届论坛的筹办带来了困难。在罗杰·科恩伯格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参会科学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也成为一次史无前例的“云”上全球顶尖科学家联动,吸引了超过15亿人次的全网流量。今年,疫情尚未结束,本届论坛参会科学家规模再创新高,成为疫情之下国际科学家交流合作的现象级平台。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立足全球视野,国际科技合作是大势所趋,也是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世界眼光汇聚全球创新智慧,上海的决心从未改变。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上海不愿缺席。
【上海的“土壤”自有其芬芳】
如果说上海选择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也同样选择了上海。
今年10月,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大通主办了“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上海论坛”,原本想控制在四五百人,结果来了近千人。这固然与该年会自身影响力密不可分,但它开到上海,没有“水土不服”,还开辟了新的市场,说明上海的“土壤”自有其芬芳。
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开放式创新,一方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开展前瞻布局与科研攻关。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集聚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18家,外资研发中心501家。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才,主要是科技人才,超过20万人,占全国的近1/4。
上海也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在不断拓展。
开放,原本就是上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既是全球科学家和创新者的共同期盼,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目标。
在一些人印象中,和科技相关的论坛难免“专业”“艰涩”。然而,近年来,在上海举办的诸多科技类论坛,不时引发热议,溢出效应不断。除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都搭建起了有着“上海特色”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创新链接全球,开放共赢未来。上海正以其独特魅力,向创新要素涌动、创新活力迸发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进发。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赖鑫琳摄
来源:作者: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