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tigertail)片长91 分钟,不计长达6 分钟的片尾字幕,全片实质长度只得85 分钟,以现今标准来说很短。短不是问题,短小精悍的电影比比皆是,但《虎尾》不属于这一类。
85 分钟,《虎尾》涉猎以至试图探讨的范畴有:移民梦、三角恋爱、母子情、父女关系、育儿理念、中年妇女自立更生、乡愁等。电影的跨度长达五十年,主要的时间线有两条(但开场拍得不错的序章又是另一条时间线),主要角色五个,当中三个还要由两位演员分饰青年和中老年部分。看完85 分钟《虎尾》就像看着白饭、鸡蛋、叉烧、青葱、花生油都放在你眼前,镬也烧红了,但导演就是炒不出一碗好吃的炒饭。

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故事
跟我一同看《虎尾》的少年,片末字幕升起,第一句评语是「妈,我帮你写,你加一句,出戏好父权」。电影没有怎样意淫女性,也有挑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为什么儿子仍能看得出电影父权?只能说新世代对性别定型叙述比旧世代敏感得多,挑战权威的胆子也大得多,也是教育之功。
说《虎尾》父权某程度上是一语中的,导演杨维榕说过《虎尾》是源于自己父亲的真人真事,是主角品瑞(马泰饰)跟他生命中四个最重要的女人,他的妈妈、他深爱的女人、他的妻子和他的女儿,的故事。故事中的女角,不论她们的性格多有趣,经历多复杂,导演都不会让她们独立成章,她们的出现只因要跟品瑞发生关系,让他表现或反省自己。所以他的女儿angela(葛晓洁饰)做什么不重要,观众只知道她很忙和赚不少钱;真真(李坤珏和传雅南分饰)为什么喜欢当老师不重要;阿媛(方宥心和陈冲分饰)怎样去美国不重要,总之她现在生活过得不错;品瑞妈妈(杨贵媚饰)晚年如何生活更不重要。总之最后品瑞宽心了,成长了,观众也应该要满足了。
在艺术的世界,对我来说,父权不是问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经典电影意识形态都很父权,我还是会看会欣赏会爱。问题是《虎尾》拍得不好。拍中老年男人回溯半生,经典的可以像《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拍得像梦像诗,一众角色不只不重要,是否真实存在也未可知。透过剖白当年情跟女儿化解心结,《读爱》(the reader)也是这类故事,但当中的爱情教人潸然泪下,对战争的批判亦深刻。
《虎尾》最大的问题是失焦。电影由中年品瑞的独白开始,画面是寄居在祖母家的童年品瑞在草原上奔跑,因为太寂寞而幻想自己看到已过世的父亲和在城里工作的妈妈。这一段以至下一段品瑞跟严厉的祖母相处的童年戏都拍得很吸引。再下一场是童年阿媛出场,老年品瑞的独白说这一年是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一年。观众满心期待童年品瑞和童年阿媛的青梅竹马情或严苛的祖母如何影响品瑞性格的发展,可这段戏就在这里结束,导演之后没有再回溯,那为什么要安排它作电影的序幕?虽然最后品瑞带了女儿回乡,再走一遍开场时童年品瑞跑过的草丛,但因为中间个多小时的断裂,重回旧地也很难感人。
这种失焦的情况持续在电影出现。青年品瑞阿媛和真真的三角恋以及品瑞真真移民初期,贫贱夫妻加海外华人的双重挣扎,全部都有戏剧元素,但导演就是不停地聚焦失焦,观众刚跟某个角色建立感情,对某个段落好奇,导演就别过话头,令剧情变得一忽忽,碎湿湿。
技巧平板,太多大师的影子
《虎尾》是杨维榕第一出执导的电影,之前他的电视作品如《parks and recreation》和《不才专家》(master of none)等都是喜剧,跟《虎尾》的风格不同。《虎尾》节奏不慢,但调偏向沉郁,中段有不少品瑞的独脚戏表达他独居的寂寞。导演平行剪接品瑞和女儿独居生活的片段,用吃饭和洗碗作转折点。这种手法很常用,不新鲜,导演用来更觉平板。另外有两场重头的感情戏,品瑞和女儿在餐厅对质及真真向品瑞提出离婚,两场戏的对白都写得很别扭,无法让观众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是电影的两大败笔。反而一些较轻松的段落,如少年品瑞跟母亲的相处和跟阿媛的谈情戏,导演拍得比较自然。还有品瑞移民初期,他买了一个破琴,以为有空可以在家弹琴自娱,导演用那单调的琴声衬托日复日,没有变化的杂货店生涯,算是全片最有神彩的片段。
总体来说,少年品瑞在台湾生活那段拍得比中年品瑞在美国的生活好看,少年时代那段三角关系导演处理得比中年夫妻决裂令人入心。少年品瑞和阿媛的谈情戏不难看到《阿飞正传》和《花样年华》的影子,导演也承认自己的风格深受王家卫、侯孝贤和杨德昌影响。我看的时候还觉得有点像贾樟柯,也可能只是巧合。
虽然《虎尾》的故事不算很特别,但绝对有足够的元素拍成一出好电影。导演现在是既贪心又保守,太多话想说,却不懂取舍。如果要聚焦父女和解,那何不由angela 跟品瑞回乡开始倒叙整个故事?如果要拍三角恋的遗憾,那就不要让女儿经常出场模糊焦点,阿媛和真真的心路历程也要交代得更清楚。拍新移民的挣扎也可以很好看,导演抛了不少线索出来,如品瑞原来喜欢音乐并对子女有期望,他如何事业有成,真真如何融入社会,发掘自己的专长等。可惜所有这些点子,导演都没有发挥,是看完整出戏都摸不清主线到底在哪里。
因为影期相近,又同是有关华裔美国人的故事,看到中外影评都有将《虎尾》拿来跟《别告诉她》(the farewell)比较。《别告诉她》也不是什么卓越的佳作,但成绩比《虎尾》好。《别告诉她》有一条清晰的故事线,用一个悬念贯穿整出电影,看完后满足感较大。虽然《虎尾》和《别告诉她》都源于真人真事,但当中有一个很大的分野。《别告诉她》是导演以三十来岁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述说自身的故事,所有情节都从女主角的视点出发;《虎尾》导演杨维榕同是三十来岁的华裔美国人,他要说的却是他的上一代,一个海外华人的故事。艺术创作无疆界,要说别个族群的故事当然可以,但要把别个族群的故事说得令人入心又动听,可能比说自己的故事需要更多功力和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