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综述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

米相成 1 冯刚 2 张健 3 胡一波 4 朱莉 1 马克平 1,5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内蒙古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3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发展迅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起源与演化、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威胁因素与全球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2021年,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将主办第十五届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COP15),该会议将考虑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2021-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制定有效的合规机制。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系统回顾过去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重要研究进展,总结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研究差距、不足和未来研究重点领域,对中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20年来,生物多样性研究投入从中央向地方层面增加,建立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等一系列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提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基础和保护研究能力。

中国学者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发表的年度论文数量从2000年左右的数十篇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1700多篇。同时,中国也是自然科学研究增长最快的贡献者,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的环境和生命科学相关研究机构位列世界增长最快的10个国家,这两者都与生物多样性科学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在2020年自然指数中排名世界第一。来自中国大陆的高引用学者人数几乎增加了两倍,从2014年的113人增加到2019年的347人。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大国。

本文基于中国学者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总结了过去20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的进步,包括六个方面:

1. 编制生物多样性目录、书籍和植被图;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演变和地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和对全球变化的反应;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

搭建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

1

编制生物多样性目录、书籍和植被图

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书籍汇编

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对家族底层的调查提出了巨大挑战。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科学院先后组织了85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40多次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目的是摸清中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底蕴。

例如,从1973年到1976年,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检查发现了7个新植物属,300个新植物种,20个新昆虫属和400个新昆虫物种。由全国80多个科研单位、312位作者、164位策划者编纂完成45年的《中国植物学》,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收藏最广的一本伟大著作。该书共80卷,126卷,描述了属于中国301 3408的31,142种植物,并已修订为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49卷)。

《中国化石植物学报(第4卷)》总结了中国2248种植物化石的分布、研究历史和特征,有助于重建植物群落的系统发展历史,促进古生物、古气候和古生态学研究的发展。

中国管材植物生命之树,包括3114属和6093种,将4亿年来管材植物的进化史浓缩成一棵"生命之树"。

《中国动物学》(162卷)和《中国孢子植物学报》(96卷)的先后出版,以及大多数省份的植物和十几种省级动物的汇编,提供了有关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的详细信息。

《中国海洋生物地图集》记录了59扇门的28,000多种海洋生物。

中国每年发布约2,000个新物种,自2008年以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逐年发布这些更新的物种数据。截至2020年,有超过120,000个物种和亚种。

上述结果的公布表明,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在国家层面确定主要生物群的目标,从而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提供了基础信息。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我们的学者使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分类和标准,系统地评估了2004-2016年物种的威胁状况。结果表明,中国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保护状况正在恶化,而对哺乳动物、裸物和被子植物的保护正在改善。因此,在保持现有的保护战略和努力的同时,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来保护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学报》编纂

通过三代200多名植被学者的努力,《中国植被图集》(1:100000000)于2001年出版,并于2007年更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包含960个聚类和子组以及116个植被区。2020年,中国植被图(1:10000000)更新为866个聚类和12种植被类型的子组,与前两期中国植被图相比,约有330万平方公里的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化,并发布了20多张省级植被图。《中国植被》全面描述了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组成和分布。2017年,《中国植被》是《中国云杉林》的首份出版物,标志着《中国植被丛书》的出版开始。这些植被图和书籍的出版将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行动提供背景信息。

2

生物多样性起源、进化和生物地理学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变

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摇篮",中国许多生物群落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崛起、东亚季风的形成和西部地区的干旱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藏高原的原型出现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前的白垩纪-近近纪(约6000万年前),然后在中生世和上更新世(2500万年前-500万年前)之间广泛扩张,直到最近一个时代伴随着连续的山地上升和东西向上升到中央山谷。

这些地质和历史事件为许多群体的多样化和形成提供了生态机会。例如,地质和历史事件,如4000万年前从提蒂斯海生长的欧亚板块,印度和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图尔基海峡的关闭,都推动了钩虾属的多样化。

随着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出现了一系列陆生植物多样性。例如,在西藏-喜马拉雅-跨山区,温带高山植物群开始在崛起的世界出现,在春节早期至中期逐渐多样化,并加速向邻近地区定居。在中新时代之后,最后一个新世界的全球变冷和冰河时代的循环催生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多样化新时期。

最近的研究支持青藏高原通过多种机制驱动物种多样性,例如:外来孤立物种形成,繁殖等。近年来,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混合-分离-混合"的物种形成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青藏高原地区的快速多样化。与传统的外来物种形成机制相比,该模型首先在种群隔离过程中形成适应性基因,然后通过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产生许多新的基因组合,从而导致物种形成呈指数级增长。

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进化的"博物馆"。例如,通过对银杏的基因组分析,发现银杏在中国西南、南方和东部有三个"保护区",通过分析植物的分布,发现中国西南部和气候长期稳定的北方越南是剩余植物的"避难所"。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对中国被子系谱关系的重建和年份固定,结合分布数据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存在早期分化群体,还发现中国区域系统属的66%出现在2300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之后。由此可见,中国东部是整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博物馆",也是木本植物的"博物馆"和"摇篮",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物系统主要由近期的多样化事件决定,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摇篮"。

农作物和驯养动物的驯化

中国有8000多年的作物育种历史,世界上20%以上的作物起源于中国。此外,中国在世界各地主要作物和家畜的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中国驯化后,蚕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并产生了许多当地品种。对动力和植物驯化的研究可以揭示人工育种过程中快速进化的机理,为进一步选择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在人工选择的压力下,家犬大脑中一些高表达的基因迅速进化,这可能是家犬行为转化分子机制的一部分。DTH2(从播种到穗的天数)在水稻微效应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可能是人为选择以适应北方长日照的靶向基因位点。

同样,小麦的双倍体祖先和四重祖先通过杂交,形成环境适应性和籽粒品质,大大提高了六米小麦,从而成为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利用RNA测序技术揭示其分子机制,发现其环境适应性和籽粒品质改善与二倍体小麦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家族的扩增有关。

生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

演化历史、地形、气候等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格局。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多尺度驱动因素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例如,西南地区特有鸟类和特有植物比例较高,主要是由于古气候相对稳定,树种丰度与温度显著正相关,古代气候变化与现代气候、地形异质性和物种特征共同决定了陆生脊椎动物的全球分布。

中国植物物种丰度显著高于欧洲和北美,系统发育多样性较高,反映了区域演化历史对生物多样性格局的重要影响。此外,有研究发现,随着现代气候胁迫的增加,我国裸荤草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降低,我国陆生脊椎动物系统发育结构的相对积累表明,区域生态和进化因素影响了中国动物的分布,由中国学者领导的一项全球研究发现,热带地区根系功能多样性最高, 而温带和荒漠生物群的急剧下降表明功能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关系

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在物种丰富地区,共享相似资源的多个物种如何在当地社区内共存一直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物种共存的经典理论认为,当稳定物种之间的生态位置差大于拟合差,即种间极限大于种间极限时,就会发生稳定物种共存。因此,由于物种内部资源的竞争或同一物种与捕食者之间病虫害的相互传播,物种中个体之间的负相互作用,即限制同一物种的负密度,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机制。

中国拥有完整的气候光谱,为测试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森林的密度约束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亚热带和温带森林实验表明,病原体和食叶昆虫可以通过调节相同幼苗的密度限制作用来影响植物群落的共存。研究还表明,有害真菌对同一个体的负面影响可能完全被外源真菌的积极影响所抵消,这表明有害真菌与有益真菌(外源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密度约束的强度。这些研究更新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在多营养水平上物种间相互作用,或者在决定群落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为了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之间的关系,中德学者在江西合作建立了世界上最多样化梯度和最大的森林BEF实验平台(BEF-China)。经过BEF-China近10年的研究,发现物种多样性几乎可以使植物群落的生产力和碳储量增加一倍,并且生产力的积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和植物生长。亚热带森林物种的物种互操作性和物种之间的功能差异导致多样性对生产力的积极影响。因此,采用多物种模型进行亚热带森林恢复更有意义。

在内蒙古和青藏高原草原建立的几个草原BEF控制实验平台发现了正的多样性-稳定性关系,这可能是由生态系统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异步动态驱动的。对内蒙古草原24年草地多样性与稳定关系的分析表明,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稳定性从间到功能群再到整个生态系统,呈一步步递增。青藏高原30多年来的长期气候变化实验表明,虽然草种的多样性随着气候变化而增加,但草种的多样性却在减少,因此群落通过群落结构的变化来应对气候变化,但不影响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表明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基于6,098个森林,灌木和草原样本的数据分析表明,土壤碳储量随着物种多样性和地下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生物量以及降水和温度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土壤碳储量。

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变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削弱了生态系统服务。然而,近几十年来,中国在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例如,为了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维护生态系统服务,中国在2000-2009年投资了500多亿美元用于天然林保护项目和森林回流项目。对我国6个重点生态修复项目的评价表明,2001-2010年项目实施的地区年碳总量估计为132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这些项目。此外,大熊猫及其保护区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保护成本高出约10-27倍。

虽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的长期福祉密切相关,但改善生态系统服务的一些战略可能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冲突。例如,黄土高原的植被和初级生产力恢复方案将用水需求提高到当地水资源所有权的上限,这可能威胁到人类对水的需求。相反,良好的生态系统服务规划可以使环境和经济实现双赢。例如,北京的水干田计划成功地改善了水和水质,并以五倍多的成本产生了经济效益。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至关重要,健全的景观规划也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系统服务。例如,上海通过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其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了对陆地栖息地的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估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和重点生态系统服务保护方面没有发挥足够作用,建议建立新的保护区类别,以考虑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中国还提出了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以期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

4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因素和对全球变化的反应

濒危物种和适应

近年来,中国利用基因组学方法对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濒危历史和成因、生存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许多濒危物种的低种群和遗传多样性很容易导致这些种群的减少,凸显了保护濒危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紧迫性。相比之下,濒危大熊猫、藏羚羊和中国小熊猫仍然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表明这些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仍然更好。基于这些研究,中国学者最近提出了保护生物学的两个新分支 - 保护进化生物学和保护宏观基因组学。

使用基因组信息,您可以了解濒危物种的过程和驱动因素,以更有效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例如,根据基因组数据,大熊猫的进化可以追溯到800万年前,包括两次种群扩张,两次种群瓶颈和两次分化,而更新世最近的人类活动是大熊猫种群波动和分化的主要驱动因素。金丝猴和中国小熊猫表现出与大熊猫相似的历史种群波动模式,这意味着更新世的气候变化和最近的人类活动可能会以类似的方式影响同一领域的一些动物。与此同时,更新世期间分布狭窄的猕猴、猕猴、缅甸金猴和喜马拉雅小熊猫种群数量的下降凸显了保护这些物种遗传多样性的紧迫性。虽然濒危植物的种群动态与濒危哺乳动物相似,但种群扩张和收缩的具体时间各不相同。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的不同影响,结合特征数据了解濒危机制,可以使管理战略更加有效,并减轻未来气候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全基因组研究为濒危物种适应策略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历史环境变化中幸存下来的物种经常进化出适应性策略来应对生存挑战。例如,大熊猫与两种小熊猫物种之间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形态和生理趋同的遗传机制。DUOX2基因的假遗传可能是大熊猫低能量代谢的遗传机制。此外,肠道菌群也可能在濒危物种的生存和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宏观基因组分析可识别有助于消化大熊猫竹子和金猴叶食物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重要细菌和消化酶。肠道菌群也有助于其他物种适应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

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的反应

物种可以通过地理分布,天气,行为和生理可塑性的变化以及适应性进化来应对全球变化。中国大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为研究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提供了极好的平台。例如,研究表明,过去一个世纪的变暖导致了青藏高原高山林线的向上移动。在中国,植物广域种和窄域种对人类活动的反应是不同的,即人类活动缩小了狭义物种的分布范围,但扩大了广域物种的分布范围。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国的植物、昆虫和两栖动物都发生了变化。树木年鉴数据显示,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树木的生长季节正在延长,包括生长季节的开始和结束。相比之下,对高原草甸和草原植被的研究表明,虽然温暖的春天很早就开始了生长季节,但温暖的冬天也推迟了迎接低温的时间,最终导致春季的延迟。

物种还可以通过行为和生理可塑性以及快速适应性进化来应对气候变化。例如,即使是早期的海龟胚胎也可以在卵内移动,以适应卵内热量的微小不均匀分布。这种温度调节行为在爬行动物和鸟类中也很普遍。胚胎还可以调整其生理功能,以减少不利高温条件的影响。此外,入侵性海洋膜动物,海獭,可以通过DNA甲基化修饰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

生物入侵和转基因作物是生物安全的两个重要问题,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政府间论坛和协定中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转基因作物的侵袭机制、后果和调节,以及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生物入侵

外来入侵物种的成功取决于许多方面,如物种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和种间相互作用。入侵植物洋甘菊基因组的一半由长端重复的逆转录转座器组成,其中80%来自过去100万年的显着扩张。紫色茎泽兰已经进化到将更多的氮分配到光合作用中,使其更有能力生长。人类辅助扩散和低地形异质性都增加了外来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传播速度。

入侵物种对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广泛的不利影响。例如,互花稻草在中国沿海湿地中具有同质化的线虫群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多地受到外来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入侵。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来陆地脊椎动物入侵风险的量化表明,14个热点可能面临生物入侵的特定风险。

转基因作物的影响

转基因作物造福人类,对生物多样性构成重大威胁。一项长期评估(1990-2010年)表明,转基因棉花的广泛种植增加了节肢动物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了蚜虫的数量,并增加了盲蜱种群的规模,使它们成为棉花和其他作物的害虫。

6

生物多样性研究平台建设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大数据平台

根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信息特征和应用需求,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试点项目(A类)的支持下,中国学者将于2018年开始建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BioONE平台。该平台将现有物种、古生物学和物种多样性、系统发展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等数据整合到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中,并结合相应的环境、气象、遥感、国民经济等数据,形成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信息为核心的PB级大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 现已实现26亿次在线数据共享。基于数据共享平台,开启了数据-方法-模型的数据和信息链,利用分析模型和可视化技术挖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海量数据资源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基于大量的形态解剖学数据,对海龟的起源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中生蝎子特殊传粉媒介进化的奥秘,并通过人类活动缩小了狭窄物种的分布面积。大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为生命起源的演变、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效性、《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遵守等重要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

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络(Sino BON)和中国-BON监测网络监测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变化。Sino BON由10个特殊网络(森林网、草原和沙漠网、林冠网、兽医网、鸟网、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昆虫网、土壤动物网、淡水渔网、土壤微生物网)组成。其中,森林网沿从低温到热带的纬度梯度建立了23个大型森林监测样本,林冠网在8个森林网样本中建立了林冠塔式起重机,动物网在全国30个代表性森林中建立了公里网单元0-150个红外摄像机,监测陆生哺乳动物和陆生鸟类, 鸟类网络建立了16个国际监测点和38个国内监测点,利用遥测技术监测63只候鸟中2 569只个体的迁徙情况。China-BON由四个子网(野兽,鸟类,两栖动物和蝴蝶)组成,以及440个监测点和9,000个样本线,涵盖中国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

为了监测中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采用标准化的监测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体系,CERN的44个站点大部分已经积累了30多年的数据,这为研究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机制提供了平台。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FERN)目前由9个代表性森林类型的110个地点组成,主要由两个样带组成 - 东部的南北采样带和沿长江从海平面到南部青藏高原的东西向采样带。为了整合现有的监测平台,科技部从现有网络中选择了53个具有良好研究基础和装备精良的监测设备的观测站,组成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建立了国家规模的林业清查系统,以监测林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每个省使用2公里×2公里至8公里×8公里的网格进行森林质量评估,并在每个网格内建立1英亩的样本,以调查胸径大于5厘米的所有植物,并每5年清点一次。自第七次调查以来,全国已建立了415 000多个盘存点。从第一次到第九次清查,中国森林覆盖率从1976年的12.69%上升到2019年的22.96%,森林成藏从8.66×109立方米增加到17.56×109立方米。

生物标本博物馆

我国标本馆建设始于20世纪30年代,截至2016年,我国有生物标本馆(博物馆)300余个,标本收藏近3500万件(部分),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自然博物馆,其中中国科学院体系的生物标本收藏18件以上(零件), 约占中国标本收藏量的一半。

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成立于2003年,是科技部科学技术的基本条件平台之一。NSII标本包括几个子平台。NSII现已将来自329个标本馆或博物馆的1570万个标本和1300万张彩色照片数字化,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起源,进化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植物园

目前我国有各类植物园(林园)162个,覆盖我国主要气候区、边缘热带地区(32个)、亚热带地区(68个)和温带地区(62个)。中国科学院联合国林业局(现为"国家林业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了中国植物园联盟建设,目前拥有118个植物园成员单位。据统计,我国162个植物园搬迁养护植物约396个,属3633个,23340种(含亚种),其中我国本土植物为288种,2911属,约2万种,占我国本土高等植物科学的91%,属86%和60%,濒危和受威胁植物约1500种, 中国记录的濒危和受威胁植物物种数量约占39%,并建立了1,195个植物专用公园。它为保护中国本土植物多样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种子库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种子资源库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374种作物的低温保存、877种野生近缘种的43万种材料中,居世界第一位;动物种子材料53,874种(1988种以下)和微生物种子资源22,400种(2240种以下)。

7

中国未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展望

虽然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生物多样性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上有突破性进展,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国内生物多样性学者参考。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优先领域

包括:1、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生物多样性数据仍缺乏,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关注人类活动对中国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

生物多样性科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结合

作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区体系,禁止野生动物贸易和消费。生态保护红线旨在通过划定我国三分之一的面积来保护大多数物种及其栖息地。在对10个国家公园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陆地保护制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公园的设计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生物多样性研究人员、政府决策者和实际利益攸关方之间的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

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和遥感等技术的创新可以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发展。中国学者在世界基因组学研究的新浪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的"千鸟基因组计划"为更好地了解基因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进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先进的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大规模生态系统的变化。虽然中国学者已经开始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仍然缺乏。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国际合作

需要通过全球合作解决生物多样性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学者从国际合作中受益匪浅。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好地维护和加强现有的国际合作项目(例如亚洲植物多样性的数字化,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一带一路"倡议为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同时,中国许多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都位于与其他国家接壤的边界,因此跨区域合作和研究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学者也应在生物多样性国际组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米湘成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生物多样性,应用生态学和植物年鉴编辑委员会。主要研究领域是群落生态学。

冯刚,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大草原人才"。近年来,围绕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多尺度维护机制等核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了20多篇SCI论文,其中包括《国家科学评论》、《科学通报》、《全球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等重要期刊。主持3个省部级项目或项目

马克·平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自然保护联盟)亚洲理事会主席。《生物多样性》主编,《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与林业资源管理》副主编,《国家科学评论》和《BMC生态学》等多刊物编委。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植物学会副会长。主持了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网络(CForBio)、中德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研究平台(BEF-China)和中国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NSII)等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平台。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和生物地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50余篇,主编专著和学术论文等20余篇。

文章来自: 米相成, 冯刚, 张健, 胡一波, 朱丽, 马克·平.中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进展综述.中国科学院学报, 2021, 36(4): 384-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