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生活啊,谁的脸都不给——《美国丽人》

作者:竹竹小妞儿

道德审判的基础是极为抽象的道德公理:出轨是不对的,婚外情是不伦的。但这些判断完全抽离了人的情感。没人关心大叔为什么会爱上萝莉,大家只看到结果。当事人经历的温柔情感,在别人眼中不过是龌龊苟合。生活充满细节,但社会的运行只关注规则。影视剧和文学作品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它把细节展示给人看。

所以如果在看一部作品之前就抱持着极强的道德定见,在看的过程中仍然时而用定见衡量人物和故事,看完之后还没有任何一点改变。那么只能要么是故事太失败,没法让人入戏,要么是观众太失败,不肯体会超越抽象的真实,只一味挥舞定见,因固执而无法体会更细腻复杂的情感。

死气沉沉的中年男子遇到蓬勃鲜妍的女孩儿,生命觉醒,心彻底从家里飞走。经历一番折腾之后,念起旧好决定回归家庭,家人欣然接纳,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正常的生活,这是国内近些年来日益泛滥的“浪子回头”故事。而《美国丽人》的故事到“决定回归家庭”之后,走向急转。中年男子眼含温情摩挲着一家三口的相片,身后却伸出一只手枪,“嘭”的一声,一切归零。

尽管女孩不是合适的情欲对象、男孩让他放松的手段是卖毒品给他,但这样的经历无法简单用道德或不道德来衡量,lester只是一个人,困在每一个人类都可能遇到的、生命的停滞点,然后他遇到其他人,他们为他带来虚幻的活力——情欲、毒品都是致幻剂,青春一旦逝去就永远逝去,只能在幻觉中重生。

身陷命运的困境,抓住虚幻的稻草,以为自己正一点点靠近幸福……但顿悟是没有用的,生命的危机只能用死亡来结束。被杀却不是死在自己伤害过的人枪下,所有最合理的因没有导致果,发射出子弹的是最无厘头的一个误会。

张悦然曾经请止庵来人大对谈,一起聊《色戒》,当时止庵说,张爱玲的小说凝结着一种强烈的悲剧感——当主人公开始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她的境遇便开始变坏。王佳芝半醒半懵被“破瓜”,送去给易先生身边做卧底,如果她一直不动情不动念地做个听话的人,可能最终一切都能顺风顺水完成。可是她动了念,偏偏在刺杀计划临行前给易先生通了信。她发现了自己真正在意的人,她想救他,想掌握自己的生活,却最终被易先生下令和革命者一同处死。

终于发现了生命中值得珍视的东西,消失已经的温情在内心复苏,眼含热泪嘴角带着微笑准备诚实面对自己和生活,生活却戛然而止。

而按下终止键的,可能是茫茫宇宙中任何一只无干的手。

生活啊,谁的脸都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