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烽火戏诸侯

中国最早的通信设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烽火台。那时,每当边疆有敌人入侵,驻守的士卒便在烽火台上通过烟火传递军情。西周时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还写进了如今的中学历史教科书。随着社会的进步,后来又出现了信鸽、旗语、驿站等传送信息的方法。这些原始的通信手段,贯穿了数千年的中国历史。

用电信号传送信息,直到19世纪才在美国出现。1837年,美国画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一种电报代码用来传递信号,于是有了电报。1876年,美国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电话,直接将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沿导线传送。1901年,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又发明了无线电通信。从此,传输电信号的通信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发展。到今天,手机如今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信工具。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标准摩尔斯电码对照表

电报传入中国,是在清朝同治年间。1871年至1873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和英国大东电报公司先后通过海底电缆在中国上海登陆设局,开办电报业务。到了1877年,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与天津机器局之间架设了一条十余里长的电线,用于发送电报。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条电报线。1879年,李鸿章又设立了从天津到大沽、北塘等炮台的军用电报短线。1880年9月,李鸿章向朝廷提出创办津沪电报线,开启了中国大规模自主建设电报的时代。

不过,在地理位置比较闭塞的湖南,直到1890年才有架设电线的筹议。当年初,湖北准备以官督商办的方式架设汉口至荆州、襄阳间的电线。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鉴于湖北、湖南两省之间被洞庭湖阻隔,公文传递十分不便,便提出从荆州架设一条电线,从沙市过江,经湖南澧州,抵达长沙和湘潭。经海军事务衙门核准后,时任湖南巡抚张煦,便派人开始勘察线路,基本确定了经澧州、常德、益阳至长沙的线路走向。当年底,朝廷正式批准开办该电报线路。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清末天津电报总局

1891年春,电报总局总办盛宣怀派人率架线工程队进入湖南,准备开工架设荆州至长沙的电线。没想到这项工程在湖南遭遇了重重阻力。当时的湖南人,思想保守,极端排外,对洋人和舶来品抱有很深的敌意。加之湖南宁乡有一个叫周汉的人,撰写了大量反洋教宣传品,通过图书刊刻发行渠道四处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其中一本名为《鬼教该死》的书,就印了数十万本。书中将传教士描绘得十分恐怖。所以,许多人怀疑架设电线是洋人的阴谋诡计,而且担心这种洋玩意儿会破坏地方风水。

电线进入湖南境内的第一站是澧州。尽管澧州地方官府做了大量疏导工作,反复申明电线电杆均由中国人架设,没有洋人工匠参与,也不会妨碍民间坟墓、田地、房屋的风水,但工程尚未开工,社会上便已谣言满天飞。有人蓄意造谣,说电线是洋人所设,还说电线架设后,若有小孩、牲畜损坏电线杆,将被处死,后患无穷。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清末电报

工程开工后不久,便发生了阻工事件。由于指导电线电杆安装的技术人员来自上海,身穿西服,头戴安全帽,这种“奇装异服”在当地绅民看来十分抢眼,便怀疑他是洋人工匠。不久,当地守旧绅士制作了一面“痛逐洋人,禁止洋线”的旗帜,煽动闹事,当地民众纷纷响应。愤怒的民众将马家河、青泥潭、孟溪寺等处的线杆、铁钩、瓷碗等物料通通捣毁焚烧。

事件发生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巡抚张煦立即派人前往查办。澧州官府随后拘捕了肇事民众13人,并责令绅民赔偿全部损失。虽然事件得以平息,但当地绅民对架设电线之事仍十分抗拒,始终认为电线是洋人所安设,以后必定会引洋人入湘。又因时值夏令,雨水较多,电杆架设所经之地多被水淹没,架线工作于是陷入了停滞状态。

澧州发生烧毁电杆事件后不久,长沙也发生了焚烧电杆事件。当时长沙用来架设电线的木材堆积在水陆洲。岳麓书院学生贺金声等人得知这些木材是用来架设电线的,竟乘夜赶往水陆洲,纵火烧毁了这批木材。贺金声作案后逃离长沙,隐匿邵阳乡下。官府追查未果,最后不了了之。

由于工程处处受阻,湖广总督张之洞决定暂缓安设。当年10月,张之洞上奏朝廷,陈述架设电线遇到阻力及停工的理由,表示这事只能待以后慢慢开导当地绅民,再酌情办理。电报首次进入湖南的计划,就此告吹。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清朝电报局的报务员在发报(雕塑)

与湖南相邻的湖北,早在1884年就开通了第一条电报线路,其后又陆续架设了主要城市之间的电线。可一湖之隔的湖南,仍然依靠驿路传送公文。1895年,具有革新意识的陈宝箴出任湖南巡抚。第二年,陈宝箴向湖广总督张之洞提议,再次架设湖南湖北之间的电线。这次架设电线的时机比较好。由于1894年湘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战败后的湖南人痛定思痛,开始求变,一些有识之士趁机掀起了维新运动。在陈宝箴的推动下,湖南开始兴矿务、搞制造、行轮船、设电报、通电灯,气象一新。所以,这次架设电线比较顺利。不过,这次架设的电线并非走五年前的老线路,而是从长沙经湘阴、岳州进入湖北境内。1897年5月,长沙至武昌的电报线路建成,长沙设立电报分局, 开办电报业务。此后,随着电报线路的扩展,陆续在湘潭、醴陵、常德、衡州等地设支局,统属设在上海的电报总局管辖。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反映出当时的湖南人顽固守旧,不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不过,湖南人一旦开了窍,变化也很惊人,甚至十分激进。到了清末,湖南民风大变,从极端排外转化为主动出国留学,乃至出国留学形成了风潮,留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这些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后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和关键角色。(文/谢志东)

电报线路进入湖南的曲折历程:看看湖南人曾经多么顽固守旧

清末电报干线图

【参考文献】

1、湖南通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

2、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11

3、湖南近代工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