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他身上的标签如何他传世的名著一样多,法家传人、散文家、哲学家、思想家、诸侯韩的贵族、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师兄……
但是,就这么一个有才之人却生不逢时,最终惨死于李斯与秦始皇之手,不仅救不了诸侯韩,而且连自己也拯救不了。
公元前293年,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全歼了魏国和韩国24万联军,这是韩国走向灭亡的历史拐点,那一年韩非子13岁。
公元前260年,秦决定拿下韩国的上党郡,诸侯韩为求自保策划了一场嫁祸于赵国的阴谋:同时将上党送给了秦和赵,意图挑起秦赵之间的战争,让其两败俱伤,韩国便可存活。
诸侯韩的策划落空了,白起在上党指挥了“长平之战”,歼灭了40万赵军,赵国从此一蹶不起,韩国成为了秦下一个目标,那一年韩非43岁。
在这种背景下,博学多才的思想者韩非子依然被排除在了诸侯韩政坛的核心之外,为了发泄满腔的无可奈何,韩非子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传世经典:《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

诸侯韩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之下,相国张平(张良的父亲)给韩王出了一个狠主意:因秦王嬴政仰慕韩非子的才华,所以应该派韩非子前往秦国当人质,说服秦王放弃吞并诸侯韩的想法。
身为诸侯韩国王室公子的韩非子肩负使命前往秦国,在那里他遭遇到了同门师兄李斯的攻击,并于公元前235年被赐死于秦国监狱。
战国末期一代思想家就此凋零,满身才华的韩非子不仅未能完成存韩的使命,而且也未能保住自身的性命,死在了同门师兄的防备与排挤。
韩非子被毒杀的两年之后,也即为公元前233年,末代诸侯韩王韩安向大秦将领内史腾献出了印玺,韩就此灭亡。
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韩非子堪称是生的伟大,因为他留下了一堆熠熠生辉的璀璨哲学思想作品,让两千年以来的后人无不仰视。
站在诸侯韩的视角来看,韩非子堪称是死的卑微,因为凭他的一己之力是无力阻挡历史的巨轮。
我们经常讲“读史明智”,读韩非子的个人历史,然再读韩非子的作品,你会在内心深处领悟出一个“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浪漫与务实感。
《说难》到底是一篇讲述什么的文章?
当年,有年少无知的高材生加盟华为之后,给任总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万言书》,最终不仅丢了华为灿烂的饭碗,而且还被定义为“非正常”。
无独有偶,马云有名言:在阿里巴巴谁跟我提战略建议,就开除谁。
以上两个人皆知晓的案例就是“说难”:向他人游说并兜售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甚至可能会演变为灾难,这就是“说难”。
当韩非子大笔一挥,写下了千古名篇《说难》之后就肩负使命前往秦国了,结果正如他在《说难》中所言,这一场游说最终成为了他的灾难。
下面,将韩非子《说难》一文中的系列观点梳理罗列如下,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也常常为如何说服他人而头大三尺,那么此文一定可以帮你打开思路,助你抓住重点,掌握技巧。
韩非子认为,向上说服最困难的地方不是受限于才华、口才和胆识这三项,也不是技巧。韩非子认为,享受游说的核心技巧在于:了解上面人的心理和关切点,然后找到合适的角度切入,并需要谨慎遣词用语。
1、游说对象明明非常在意名声,但是你却从利益的角度去游说,这势必会失败,因为在他看来,你就是一个浑身铜臭的卑劣之人。
2、游说对象明明非常介意利益,而你却用名声的角度去展开说服,那么一定会失败,因为在他看来,你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人,说的都是虚的。
3、 游说的对象明明非常注重利益,但是却装成了不要利,要名声的样子,而你却没有看懂,以名声的角度去游说,那么即便天人用了你,也是装装样子,给自己装点门面罢了。
4、 游说的对象明明非常注重利益,但是却装成了不要利,要名声的样子,而你却看懂了这一切,一针见血地告诉他如何帮他搞定利益,那么即便你被重用了,这也是暂时现象,很快就会被抛弃。
以上四种现象都是失败的典型,那么怎么做才算是正确的呢?
韩非子很坦诚地回答了这一基本问题:游说过程中需要点到为止,不能捅破那一层窗户纸,不能将上面人的心思都说透了。不仅如此,就连上面人的短处、缺点以及痛处,也都不能点破,不能说透,否则就是歇菜。
很多人读到这里,貌似“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委婉地表达出来嘛,这一点常识当代人都懂得。
如果你这样看,那么韩非子会告诉你:你错了,事情不是这样的。
1、如果你他人私下议论同僚或同事,那么很可能被扣上“离间”的帽子;
2、如果你他人私下议论职级比较低的同事或同僚,那么可能会被扣上“利用职权打压下面人”的帽子;
3、如果你他人私下讨论他的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热点,那么很可能会引发上面人的反感或警惕,他会认为你这是在拍马屁,是想利用他;
4、如果你因为了解他人,而私下跟他讨论他所憎恶的一些人和事,也可能会被定义为“这是在投其所好”或者是“在试探他”;
5、如果你跟他人沟通的过程,总是言简意赅,那么又很容易被冠以“才疏学浅”的帽子;
6、如果你跟他人沟通时刻意遣词造句,那么也可能会被定义为“夸夸其谈”的“不务实的口水派”;
7、如果你对上沟通的过程中,总是顺应对方的思想和观点,那么容易被定义为为“缺乏主见”、“胆小无为”;
8、如果你跟他人沟通过程中,一些意见被采纳了,而且获得了成功,那么你的功劳可能很快被遗忘;
9、如果你提出了一些建议,被采纳执行了,但是结果却失败了,那么你可能会成为背锅的;
10、如果你建议了一件事,他人高度认可,而且还说他也是这么想的,这件事最终成功了,而你却又偏偏参与了此事,那么你很可能被从队伍中剔除;
11、如果你看懂了某些局面,执着地建议他人去做某件事,而他偏偏又不愿意,只是碍于情面勉力为之,那么你早晚会被清算;
12、如果你打着“为了他好”的旗帜,固执地去劝阻他人不要做某一件他根本就放不下来的事情,那么你的结局同上,早晚被清算。
既然一切都不是委婉地表达那么简单,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对呢?
面对这个最艰难的问题,韩非子给出了最坦诚的回答:方法的确很重要,但是比方法更为重要的东西是信任,在没有取得信任之前,你所有的方法都是空中楼阁。
关于《说难》的理解,煮史问道就分享这么多。
现在,我们终于理解一件事了:韩非子之所以会亡命于秦,那仅仅只是因为以他的出身,永远也不能获得秦王嬴政的信任;以他的才华和思想,也永远都难以规避李斯的猜忌和迫害,所以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是历史的结论,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卑微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