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乐亭县防治粘虫

原标题:乐亭县防治粘虫

作者:周德善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题图来自网络,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乐亭县防治粘虫
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乐亭县防治粘虫
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乐亭县防治粘虫

粘虫是乐亭农作物重要的害虫之一。粘虫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隐蔽性大,危害重等特点。在乐亭农业生产历史上,多是偶然发生。每当发生虫灾之年,都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在粘虫初发时,往往是在农作物地块的中部,虫龄小,危害不明显,不易发现,而当人们在作物周边看到粘虫时,其中心早已吃完,作物茎杆光秃,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

该虫在乐亭一年共发生四代,其中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第二代和8月蝗第三代危害最重。奇怪的是,这种发生机率极低的害虫在乐亭县从1968年到1975年的8年间年年发生,特别是麦收季节发生的第二代危害作物最为严重。究其原因是,在此期间,粘虫幼虫发育到3——4龄,虫体长大,体色变黑,食量巨增。每到中午以后,幼虫成群迁徙,遍地虫子乱爬,使地面都变成黑色,虫口密度之大简直无法调查。在这些区域,麦收后播种的的夏茬幼苗,粘虫一过,一吃一个净光。麦田套种的高粱、玉米等多种作物,重的被吃成光杆,轻的也只是残留叶脉,像鱼刺那样生长着。春播的大田玉米、高粱,单株最多有虫一二百条,而谷黍等作物有时因被虫子吃得秃光而绝产。

为防止粘虫灾害的发生,县职能部门曾购买2000多台黑光灯,分头发放到全县各生产队安装在田间、坑塘河岸。同时各生产队还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大田里按间隔插谷草把和杨树枝把,利用虫娥在夜间潜藏在草把内的习性,以及用糖醋诱杀齐捕捉粘虫娥等办法,力求消灭滋生粘虫的温床,这些措施虽然有效果,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消灭粘虫灾害。县委、县革委为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每年在粘虫暴发期间,只好抽调县直单位、乡镇各级干部,由主要领导挂帅,组成除虫工作队,到基层发动群众,全力以赴,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治虫工作中,大打一场治虫防灾的人民战争。在治虫紧张时期,机关停止办公,学生停课,工厂停产,商店关门,供销部门将提前采购的治虫农药、机具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社员们除虫需要。手工业联社也组织技术人员去修理喷撒农药机具,总之,一切为治虫服务。

治虫办法有喷药液、撒药粉、挖封锁沟阻挡和人工捕打等多种办法。这些措施虽然消灭了部分害虫,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害虫漏网逃脱,继续危害作物生长,有的缺苗严重还得重新翻种。每年都会有一些农作物因虫害生长缓慢延迟生长期而减产,甚至还影响到秋收秋种,造成恶性循环。在发生虫害的8年间,县、乡、大队各级领导总是以高度警觉观察预报虫情信息,每年都不敢掉以轻心。

对于多年一遇而发生的虫害为啥形成年年严重发生,为探究其原因,职能部门曾多方对其发生规律进行观察、分析和应及时采取的防治措施。结果表明:种麦多的地方比种麦少的地方发生严重,而种六担准(一种从外地引进的春播大麦品种)多的地方比种麦多的地方更严重。从此想象,粘虫的发生可能与六担准的种植有直接关系。

乐亭从1965年引进少量六担准大麦,首先在青坨公社马各庄大队试种,增产增收表现突出,因而各地积极引种。到1968年发展到一定规模。1970年以后,全县最多年份种到10余万亩。六担准面积越大,粘虫发生率越高,农业生产损失越重。原来,六担准大麦的粘虫蛾子是诱剂作物,是粘虫发生发展的根源。从此,县革委研究决定,不再种植六担准。这“招儿”还真灵,从此后,麦收季节就再也没有灾害性的粘虫发生了,又恢复到多年一遇的偶发性虫害了。

(作者周德善,退休干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