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数据报道 | 产业互联网革命 数据是新生产资料

在大数据市场早期结构化还没有出现之前,谁掌握的入口(行业)越多,谁胜出的概率越大。靠技术和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核心是数据,所有人都要围着数据转。

“大数据(bigdata)发展到现在,经历了整个思想的泛滥期,大量的项目实施,再到泛滥期,到了2014年,整个行业显得很浮躁。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大数据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到底在哪里。”天云大数据首席执行官雷涛如此评价当前的大数据行业。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人类使用的多数工具,包括电脑、电视、手机等,以及人类的身体、行为都在无时无刻地产生数据,并可能被记录下来。每一个平凡的人产生的海量数据汇总,正在以恐怖的速度重新构建我们的世界。

在雷涛看来,与其将大数据看成一个科技,倒不如说大数据是科技发展带给我们的全新思想。通过大数据,可以促使大量产业结构发生转型和升级。大数据并不像传统的信息化领域有一个产业结构,比如像ibm在产业结构中做细化支撑,从而服务于某个行业。如今大数据更多的是直接嵌入到垂直行业中,所以大数据可以被称为目前改变人类的第一大技术。

数据成为全新的生产资料

“200年前亚当?斯密讲的生产资料只有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现在我们出现了第四个生产资料,就是数据资源。”雷涛说。他认为,未来我们或许不用依靠房地产或土地创造新的财富,数据本身的价值会凸现出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雷涛认为与数据的产生方式密不可分。

数据最传统的产生方式,如银行、电信等行业部署的信息化架构会记录人的基本信息。比如在银行体系中,每一位储户的姓名、年龄、住址、存贷款额等最基本的信息都记录在系统中,这些大量的信息被初步地加工利用,就是传统ioe所做的事。所以最开始是应用产生数据。

数据的第二种产生方式,是人的行为产生数据。“我们的社交、购物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无意识产生的电子化痕迹,被数字化,于是就产生了数据资产,而后被一些大数据技术公司率先发现。这些公司往往都是互联网公司,因为人类行为被大量记录都是在互联网领域。所以大数据最先爆发在谷歌、facebook等企业。”雷涛说。

对比传统数据的产生方式,互联网的数据密度非常稀疏。比如金融账户中的数据描述的只是储户的基本信息和金融资产,所以信息密度很高,占用的空间就少。而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只是网民的访问行为,亿万人所产生的点击流将是tb级别,传统的ioe结构无法处理这些大量而稀疏的数据。所以为了应对这些数据,谷歌、facebook等企业需要创新的工具,也就是大数据。

目前,作为工具,大数据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像天云大数据已经很成熟地将大数据工具应用于ioe较为迫切的客户,比如运营商、金融企业等,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是去年或前年发生的事。”雷涛说。

“数据金矿的下一个破坏性创新在哪里?是在产业互联网。”雷涛认为,随着谷歌眼镜、nike腕带、苹果iwatch等可穿戴设备的爆发,以及一些记录人体数据的智能应用,未来将是机器产生数据的时代。

产业互联网革命

传统ioe结构使应用产生数据,互联网使人产生数据,产业互联网将使机器产生数据。这是大数据发展的三个阶段。未来,无数的传感器、互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产生数据的密度和价值会更为稀疏,且入口分散。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都是一个数据的入口。这就是产业互联网带来的革命。

雷涛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产业互联网革命,“比如文化领域,未来电影的创造可能就会由机器完成。像《007》系列,这么多年主线始终没有本质变化,包含的元素也没有变化,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首先导演把主线安排好,经验丰富的导演安排一个最经典的主线,比如英雄救美或孤胆英雄,然后再安排元素,有科幻的高科技、炫目的打斗、美女、追车……再将这些元素抽取出来分给工作室去编写,这就是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创作过程。产业互联网革命则会将这些工作都交给拥有庞大数据资源的机器,所有主线、元素的判断选取都会由机器来完成,这就是产业互联网对一个行业的革命。”

大数据则是产业互联网革命的基础设施。在天云大数据发布大数据产品bdf的发布会上,雷涛指出,“我们发现大数据应该是所有应用的重要数据来源,大数据应该是所有最终数据的初始状态,大数据应该是所有战略决策的真实依据。所以构建这样的一个基础设施就变成了完善企业信息化、探索企业数据价值、实现有竞争力的业务创新的根本,企业的摩天大楼越高耸入云,这样的基础设施就要越完善、越全面、越坚固,越细致。”

采访中,雷涛用一个企业的例子说明大数据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有一家企业一直以印刷传统美女挂历为生,后来发现卖不出去了,就开始在挂历上印刷油画等艺术品,这么做一段时间后,这个企业精准地掌握了大众对艺术品的取向,现在这家企业成了一家大数据公司,为很多拍卖会的拍品提供底价指数。就因为它掌握了艺术品的大数据,所以挖掘出了一个全新的财富体。”

雷涛介绍,目前天云大数据在帮助企业建立大数据应用方面已经很成熟,比如中国移动南方基地、光大银行等都是天云大数据的客户。未来,雷涛更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更多的垂直产业公司发展自身的大数据业务。

“在拓展了一批大客户后,未来我们希望拓展更多的行业资源。在这个(大数据)市场早期结构化还没有出现之前,谁掌握的入口(行业)越多,谁胜出的概率越大。靠技术和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核心是数据,所有人都要围着数据转。”雷涛最后说。

(来源:《中国资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