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作者:每日豆瓣

<b>本文作者“摩登斯基”,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b>

文 / kk 编辑 / 三戈

80年代,两件东西宿命一般自然而然结合在一起,在那个时候完全统治青年文化。今天我们回看历史,并不会觉得这是两样事物的第一次结合,仿佛自古它们就这样水乳交融——尽管在此之前它们才刚刚经历过各自领域内的革新,成长为完整的文化类型。

成熟之后的滑板和hip-hop,为双方在极限运动、音乐和生活方式的延伸找到答案。

“世界上的水泥永远比好的海浪多”

滑板的出现似乎非常顺理成章。关于是谁首先把轮子装到一块木板或者盒子上这谁也搞不清楚,不过毫无疑问作为风潮出现的滑板文化来自加利福尼亚。正如《狗镇之主》中出现过的一句对白“世界上的水泥永远比好的海浪多”,冲浪时代再出色的冲浪选手都得靠天吃饭,如果风浪不配合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对于早期滑板选手而言,装上轮子他们就把海岸线延伸到了大街上。

60年代,makaha和其他几家滑板公司设计出翘头板型并且开始组织滑板大赛以求发展此项运动。从此,滑轮与路面摩擦产生的嗡鸣声在全美各处昼夜不停。abc电视台的节目、甚至《时代》杂志封面都出现了它的身影。

从冲浪摇滚到朋克甚至是blacksabbath,70年代加州滑板比赛的配乐逃不出这些内容,但到80年代,滑板小子们发现,他们已经走得比任何一个加州朋克远得多了。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blacksabbath

同样,70年代也是音乐表达形式爆炸的一个年代。1973年某个夜晚的派对上,dj kool herc延长breakbeat的使用,为mc的表达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伴奏形式,造就了hip-hop。新风格开始在纽约夜幕之下各个角落遍地开花——不管是街头派对还是在夜店里。1979年,被认为是第一张hip-hop唱片的《 rapper’s delight 》顺利发行,首次把这种带有叙述艺术的风格带到聚光灯之下。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dj kool herc

与滑板类似,hip-hop也是一种发源自街头的风格,尽管最早说唱歌手们都身着华丽的西服或者其他颜色浮夸的服饰——当时disco对于前者的影响依旧非常深远。当80年代滑板小子踩着板从西海岸一路向东抵达纽约的混凝土丛林时,hip-hop的气质也发生了变化。run-dmc、krs-one、publicenemy还有hungle brothers在纽约说唱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们更经思考的表达和更脏更吵的律动毫无疑问是对于那场街头上正在发生的青年浪潮的回应。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run-dmc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publicenemy

并不只是让年轻人发出声音

尽管种族隔离政策早已不复存在,但这个时期的纽约,人们还是“以群分”:“中国孩子一起玩、菲律宾孩子一起玩,白人孩子一起玩,黑人孩子一起玩,只有玩滑板的,里边什么人都有。”在eligesner的纪录片《 concrete jungle 》中出现这样一段话。

尽管对于加州来说飞驰的少年和轰隆隆袭来的噪音早已成为生活日常,但对纽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显然正在体会一种从未体会过的感觉。踩在滑板上穿过这个城市,空气和风景向身后流淌,这或许是全人类第一次体会的感官体验。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n0505j8hsm5&amp;width=670&amp;height=376.875&amp;auto=0]△ concrete jungle - hiphopskateboarding do...[/video]

纽约的年轻人把这种诞生自西海岸的文化植入进自己的基因里,通过公共媒体和电视节目传播出去,就像后者在加州所做的那样。但融合并不只发生在纽约,80年代末,西海岸本土的职业滑板运动员nataskaupas穿着public enemy的t恤,登上了《 thrasher 》杂志的封面——纽约hip-hop文化以很快的速度反向推进至滑板运动的故乡,这无疑证明了两种文化先天的相容性。

9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垂直壁变得不再流行,东海岸街头式滑板成为新趋势。zooyork等滑板公司开始在自己的宣传片中加入说唱内容。chad muska甚至和krs-one等音乐人合作出了一张hip-hop专辑。纽约的tunnel俱乐部甚至有一个舞台可以让滑板和说唱表演同时进行。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chad muska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krs-one

东海岸滑板运动的推动者,传奇团体shut的重要参与者rodneysmith将滑行技术传至全国,也把他们的影响力拓展到全国。smith和kareem campbell更大的贡献则是让黑人小孩接触到这种哪怕在白人中也相当前沿的极限运动及其文化。纽约的华盛顿广场公园成为滑板圣地,正如前文所说,这里是种族融合的天堂,不管你是白人还是黑人还是黄种人,你只要玩滑板,你就属于这里。

对于生活在美国都市的年轻人——尤其是东海岸城市生活的人,玩滑板的目的可能很简单,很多人在此之前并没机会逃离糟糕的社区状态,直到滑板出现。因为此时滑板已经成为市场庞大的巨型产业,参与其中能够获得的机会并不再只是“锻炼身体”,你也可以扬名立万。到今天,hip-hop和滑板已经几乎是一体两面。

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最近10年,hip-hop在其音乐性上发生了改变。尽管滑板已经被说唱文化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唱和十多年前刚刚拥抱年轻人时保持不变姿态。

“现在的说唱音乐都开始聊些自私自恋的事情,聊钱聊车聊女人,我倒不觉得刺激年轻人努力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什么不对,但这和过去说唱在聊的东西可真的完全不一样。”muska说。“对于黑人而言,这种复合的文化体验其实是新鲜的,比如十年前没那么多人爱听音乐,但现在已经有更多黑人孩子听歌了。这得益于互联网,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被打破,没人再在乎你是同性恋或者什么,没人在乎你喜欢什么音乐,没人在乎你穿成什么样,没人会再去评判。”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 muska

大量流行元素渗入背书,当然会导致这种文化背离最初的根基。zooyokr创始人eli gesner认为互联网一代早已没有25年前那拨文化奠基人身上的反叛和不羁的精神。

“现在这帮孩子在做的事情不过是偷窃而已,”gesner说,“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就在那,他们拿过来,移植到其他东西上。对我来说这是谄媚的最低级形态,如果你喜欢一个东西,你应该获得启发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把logo和音乐完全照搬过去。这是我的想法,年轻人可能不这么觉得。”

玩滑板的说唱歌手,aka 玩说唱的滑板玩家

◆ beastie boys

这几位老小子应该是最早参与进hip-hop大潮的白人。同样,他们也是最早一拨展现出对于滑板运动热爱的说唱歌手。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m1322n9x6tk&amp;width=670&amp;height=502.5&amp;auto=0]△ beastie boys on mtv sports (05-29-1992)[/video]

◆aesop rock

aesop rock从小玩滑板,基本上所学一切都和滑板密切相关,以至于最后成为一名说唱歌手,所以如果没有滑板他可能压根不会玩音乐。

◆mgk

machine gun kelly也是从小玩滑板,他自称小时候能记住的所有音乐片段全是滑板录影带中的配乐。他还曾经为他的好友滑板选手ryan sheckler写过歌。

[video=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k1322pdvalg&amp;width=670&amp;height=376.875&amp;auto=0]△ machine gun kelly: skate cans (starring ryan sheckler) official musicvideo[/video]

此文节选自即将上市的第十三期《摩登天空》杂志,完整内容及更多精彩,到时候买本杂志试试

如果你错过了第十二期杂志《孤独巡游者》,那还不赶紧戳阅读原文 去买本看看

你还可以看看这些

诶,我的钱都去哪儿了?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日本嘻哈简史中国当代最6的嘻哈艺术家都来自春晚在嘻哈世界里酷儿是如何存在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本文由《摩登天空》杂志原创,转载请扫二维码联系后台

说唱与滑板,毫无违和感

豆瓣日记: 那时候,年轻人为了变酷都拼了命了…

▽戳这儿购买

阅读原文

(全文完)

<b>本文作者“摩登斯基”,现居北京,目前已发表了96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摩登斯基”关注ta。</b>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