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宝石的引进、育种和繁殖概述
翡翠鲈鱼,又称宝石斑鱼、宝石鱼、玉石等,又称鲣鱼科,分为鲈形目、鲈形目、鳞翅目、 鲈形目、洋菜种类分布在海水淡水中,我国现有种均为海水生境,在我国南部沿海省份均有分布。该宝石原产于艾尔湖,Bro-Benkena水系,是澳大利亚最著名的淡水鱼之一,它最早是由海鱼进化而来的,因此它不仅可以保持淡水鱼的细腻,而且海鱼独具美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0 世纪 90 年代,澳大利亚淡水鱼类资源中心将宝石开发成一种新的养殖鱼类。2001年6月,青岛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引进5~6cm宝石鲭鱼品种进行商业鱼类检测,2002年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水产种子养殖基地也开展了宝石引进,引进两个单位在宝石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育种技术、营养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实验表明,宝石可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
一、基本概述
1. 外部形态特征
宝石体呈旋状,厚而平的圆形,小头,嘴端位置,头向后逐渐拱起,腹部大而圆。鱼体的一面或两面生来就有1~2个以上的黑色结晶椭圆形斑块和散落的小斑块,像鱼体镶嵌着美丽的黑色宝石,形状极其美丽。宝石有鳞片,尾鳍又短又宽,略凹。侧线清晰,沿着身体向上和向后延伸得更直。背鳍由坚硬的棘轮和鳍组成,后盖骨的边缘有几个棘轮,是体长的2.5倍。宝石为浅蓝灰色,腹部为白色,鳍为灰褐色。上颚和下颚密集,有微小的犬齿。
2. 内部形态特征
宝石已经发展出"Y"型,幽闭恐惧症囊状的花瓣散落在20至24之间。肠道的长度是身体长度的3至4倍。整个腹腔几乎充满了白色脂肪块,其重量高达其体重的11%左右。腺体靠近腺体的腹部表面,卵巢是扁平的丝带,粉红色,细巢是细条纹的,随着个体发育而变厚和变白。
3. 生物学特性
宝石鱼是一种温水鱼,温度范围在10~40°C,水温低于20°C甚至低于15°C时移动和觅食的能力基本正常,但生长速度缓慢,温度低于10°C即死,适合在华南地区繁殖, 冬季应做好越冬措施,其冬季要求与罗非鱼、真皮胡须鲭鱼和淡水白鲱鱼有许多相似之处,凡适合罗非鱼越冬的地方基本上都适合宝石。每年5月当水温上升到18°C以上适合播种,水温超过25°C时通过人工注射催产素可以产卵,卵是漂浮的,卵径小,结果表明,最适合孵化的水温为28°C。 游得很快,在水中上层和中层快乐地生活。天然水域中的宝石鱼是杂食性鱼类,多为小甲虫、小鱼、水獭、红线虫、蝗虫、蝾虫等为食,也吃藻类和有机碎片。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可以用饵料进料颗粒,应使用漂浮带饵料,动物蛋白含量在36%以上,根据宝石规格确定饲料的粒径,一般在1-3mm。幼鱼和成年鱼可以喂食不同粒径的颗粒饵料,这取决于水温、鱼体重和鱼的摄食条件。

二、中国澳大利亚宝石养殖概况
1. 澳大利亚宝石介绍
2001年6月,青岛现代农业发展中心旗下的玉花幼苗有限公司率先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引进5~6cm宝石鲭鱼品种9万多尾,运输成活率达95%以上,商业试产育种,并取得了初步的养殖成功。2002年夏季,再次批量引进幼苗,分别进行池塘育种和水库网箱育种,均试行成功。
2002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天津津南特产苗育种基地也开展了宝石诱导试验,也取得了成功。
2002年至2003年,浙江省新昌县浙东现代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引进55万枚宝石鲭鱼苗,在闭式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高密度苗种养殖试验,饲料为上海统一饲料公司生产的全价海水大黄鱼沉积颗粒人工匹配饲料,日饵量为2%~6%, 养殖池水温保持在21~25°C,溶解氧5~8mg/L,pH值6.5~7.5,养殖92天后宝石苗成活率为92.64%,平均尾重增加44.6g,系统鱼负荷为55kg/m3,达到每立方米水产量55kg。
2. 澳大利亚宝石的人工复制
2003年10月,福建省盐田市水产研究所从青岛裕华幼苗有限公司购买了550克平均重量550克的成鱼,成鱼存活率接近100%,并在其开发基地养殖至2004年6月。亲鱼养殖池为方形水泥池,面积81m2,池深1m,水深保持在60-70cm,池内放养亲鱼100尾左右,雌雄比例为2:1,池内装有充氧系统。亲鱼养殖水是地下井水约10米深。该饵料是用粉状饵料为自己制作的,蛋白质含量约为40%。每天喂食两次,.m 5:00和下午5:30.m。在进食之前,将粉末状诱饵加工成颗粒状诱饵。诱饵率控制在5%以内,并随着天气,水温,鱼类活动等随时增加或减少。养殖到2005年6月首次获得发育的腺体成熟亲鱼。2005年6月和2006年6月,宝石鲭鱼的四次人工育苗试验均成功,共有22只雌鱼亲鱼,两次注射催产素,两次注射间隔6至8小时。第一条雌鱼以0.5微克/千克的剂量注射LRH-A,不注射雄鱼,第二条雌鱼注射有效催产素,剂量为2000IU/kg鱼。采用自然产卵法获得118万枚受精卵,采集鱼卵计数,放置在鱼苗孵化环路进行水孵化。养殖750,000尾鱼苗。期间,共有3cm以上规格的43.5万株幼苗,2005年7月15日,该苗试验培育了体长3~5cm的品种5000尾,投入田间A池塘,面积约2000m2,试制了一个物种,并对野外的一个池塘进行了自然越冬试验, 截至2006年7月,共开发了3.56吨成年鱼,平均规格为750克/尾以上,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004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域兴恒水产农业有限公司开始人工养殖宝石,2005年6月通过人工繁殖生产出100多万株幼苗,10月中旬幼苗达到500g/尾。2006年4月,人工养殖,基本上按需生产幼苗,当年池塘里有上百万条鱼苗。
3. 澳大利亚宝石的成鱼养殖
2004年,杭州水产技术推广站和阜阳市水产服务站在阜阳灵桥镇水产养殖基地进行了澳大利亚宝石养殖实验,取得了良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池塘分为特殊池和混合池,面积2.8亩,深度100,.8m,混合池面积1.5亩,深度1.5米。水源为富春江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源充足,符合GB11607标准。放养时间为2004年6月17日,其中特殊养殖池放养尾数2500尾,榉放尾893尾,规格50g/尾。以养殖南美白虾为主的混合池塘,按常规苗种和管理,集鲭鱼品种600尾,榉放尾400尾,规格50g/尾。在将鱼喂入池中之前,用盐水洗澡。2004年10月20日,特产池塘捕捞,成年鱼平均规格达到450g/尾,总产量达到1113.7kg,平均每亩产量达到397.8kg,成活率达到99.0%。2004年10月8日混合池干池捕捞,宝石平均规格达到600g/尾,总产量达到352.8kg,平均产量达到每亩235.2kg,成活率达到98%;
2006年6月11日-6月26日在湖南省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省赣州黄金海岸生态渔业有限公司等澳大利亚宝石幼苗进行集约化中间育种实验,共3万株幼苗,其中10000尾每尾平均体长45mm,体重1.6g;实验在全封闭工厂工厂进行,整个系统采用澳大利亚专利设计建造,具有人工控温、氧化、生物过滤、自动水循环等功能,实验在隔离养殖系统和网箱养殖系统中进行,分为隔离育种和网箱养殖两个阶段。隔离培养槽直径1.5m,高75cm,有效容积0.8m 3.网箱尺寸为1米×1米×1米,置于主池养殖水中。饲料中漂浮着粗蛋白含量为43%≥的海鱼。随着大小宝石大小的尺寸越来越明显,每隔5~6天分级一次,根据鱼体规格进入不同的网箱。当鱼苗的体长达到70mm以上时,即完成幼苗的中间育种工作。每尾平均长度45mm幼苗栽培10天后平均体长为72mm,平均体重由1.6g增加到11.8g,日增重1.02g,成活率为75.3%;育种15天后,35mm幼苗平均体长为73mm,平均体重由0.8g增加到12.4g,日重增加0.77g,成活率为87.1%。
三、澳大利亚宝石的应用前景
试育证明,宝石具有生长快、抗病性强、耐氧性低、运输方便、捕捞方便、群产率高等优点,可在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室外池塘、水库网箱养殖。它类似于罗非鱼和淡水白鲱鱼的温度要求,是一种温暖的鱼,不耐低温,但其肉质、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都远高于上述鱼类。宝石头尾比小,肉细,肌间刺少,无异味,背部肌肉脂肪,鱼比高达58%,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8.9%,且富含必需氨基酸,鱼油中富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特别称脑金"DHA"和预防动脉硬化和"EPA"含量均大大超过大黄鱼等名贵鱼类。
实验表明,宝石可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是温水鱼,适合养殖水温10~40°C,最佳生长水温21~28°C,当水温下降到17~18°C时,觅食强度减弱,10~15°C时作用缓慢或静止在水中下层, pH值为5.5~8.5,溶氧要求在2.5mg/L以上,工厂培养要求在3.5mg/L以上,工厂培养的宝石不暴露在强光下,搬到室外泳池需要必要的停电。宝石对硫酸铜和硫酸亚铁非常敏感,因此请谨慎使用。
凡有工厂余热、地下热水等资源可用于育苗的生产和育苗,特别是用现有养殖罗非鱼养殖场的水资源和设施,可不返还或稍改性,用于养殖宝石。在户外,当水温升至20°C时,放养规格约100g种,放养密度合理,精心饲喂合理配方的粮饵,一般经过4~5个月的养殖,到10月初可达到500g/尾的商鱼标准,其养殖效益是常规鱼类的3~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