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没有办法管理蝗灾对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破坏的蝗灾?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2月11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发出全球警告,如果蝗灾进一步蔓延,数千万人将面临饥荒威胁。

有报道称,蝗灾始于也门,之后部分海域进入东非,部分是亚洲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到来,距离中国只有一步之遥。目前,非洲、中东和南亚次大陆国家和地区已进入紧急状态。

有没有办法管理蝗灾对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破坏的蝗灾?

蝗虫随风移动,一天可以移动150公里。蝗虫在2019年12月左右出现在东非,到今年2月,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和乌干达在内的国家开始面临严重的蝗灾威胁,摧毁了数万公顷的农田。农田被啃干净后,饥荒接踵而至。粮农组织此前曾警告说,蝗虫"规模空前,破坏性大",可能使数百万人失去食物。联合国的最新数据显示,估计有2400万人面临粮食短缺,仅在埃塞俄比亚就有800万人需要粮食援助。

蝗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止过。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遭受了蝗灾的袭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容易发生蝗灾的国家,明城祖竹轩颁布了《蝗虫狩猎令》,要求所有地区都要杀灭蝗虫。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曾说过"只有旱柱和蝗虫,千里之余,所有的草,或牛或毛,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危害在水旱中尤为悲惨",并在《农政书》一书中总结了很多杀蝗虫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科技实力的提高,蝗虫对农业的影响日益减少,近年来只有小规模的东亚蝗虫被扑灭。

有没有办法管理蝗灾对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破坏的蝗灾?

蝗虫包括多种类型。(1)飞蝗虫。最具破坏性的作物。中国有两个亚种,即东亚蝗虫和亚洲蝗虫。以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东亚蝗虫为代表。飞蝗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新疆和台湾。危害玉米、小麦、小米、高粱、水稻等作物,还有芦苇草、红草等植物,饥渴还吃豆类、烟草、棉花、大麻,甚至树枝。

(2)大绿蝗虫。也被称为棉花蝗虫。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华中、陕西、四川等地区。危害棉花、甘蔗、豆类等。

(3)跳八英尺。也被称为曲柄反蝗虫。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西北等地区。主要危害谷物、榛子、玉米、高粱等本科作物和杂草。

(4)短翅蝗虫。分布于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华东、中南、广东、四川等地区。危害豆类,土豆,荞麦,小米,玉米,枣,亚麻,甜茶,小麦,高粱,甜瓜,甘薯和各种菊花植物。

(5)亚洲汽车蝗虫。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山西等省的山区,也零星分布在太行、中都山区。对小米、榛子、玉米、荞麦、高粱等作物的危害。(6)黄色手推车蝗虫。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区。主要危害小米、榛子、玉米、荞麦、高粱等本科作物。

(7)大垫尖翼蝗虫。分布于华北、西北、东北、内蒙古、江苏等地区。夏季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米、榛子、荞麦等本科作物、枣类、大豆,以及杂草如高粱、菊花、豆类、藜麦等。秋在冬小麦产区危害小麦幼苗,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江苏北部,而在内蒙古和山西,河北省北部危害荞麦、粮食等。

(8)斑藤蝗虫。分布于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在南方省份,主要危害水稻、甘蔗等本科作物。(9)矩负蝗虫。分布于山东、山西、陕西、东北、华南地区。危害棉花,豆类,大麻,甘蔗,土豆,芝麻,蓖麻,大麻,青麻,烟草,蔬菜和其他作物。

(10)中国水稻蝗虫。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及西南、西北等地区。主要危害是大米、大米、玉米、高粱、甘蔗、芦苇草。(11)小型有翅蝗虫。分布于内蒙古、山西、青海、河北、甘肃、新疆等地。主要危害荞麦、小麦、小米等本科作物和杂草。(12)愚蠢的蝗虫。分布于华北、内蒙古、安徽、江苏、浙江。红薯、马铃薯、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小米、芋头、绿豆、豆类、豌豆、棉花、蔬菜、甜瓜甚至树木的幼苗也受到影响。  

防控方法(1)扑出。一种控制蝗虫的原始方法。人们围着圈子打或挖沟来掩埋蝗虫。(2)药物预防和控制。使用氟硅酸钠、六六、砷酸钠用毒饵,或施用六六六、氰化钠等毒药,可获得良好的蝗虫防治效果。然而,由于这些药物对人类,动物和生态的残留危害,它们很少使用。(3)对天敌的防控。用成群的鸡和鸭来杀死蝗虫。一只鸡每天可以吃1500只蝗虫,既可以杀死蝗虫,也可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草原吸引粉红色的亮鸟来捕杀蝗虫,已经形成了鳞片。(4)生物防治。基于蝗虫种群中蝗虫微孢子虫病的流行规律理论,建立了不同蝗灾区蝗灾持续治理的对策和技术体系。在一定规模上,既是为了保护环境,也是为了节约成本。绿色钟乳石是蝗虫生物控制剂,用于近水区以及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农场和牧场。(5)改造蝗虫繁殖地。转化蝗虫生活基地,消除虫源,可有效控制蝗虫。

有没有办法管理蝗灾对人类造成如此巨大破坏的蝗灾?

我国黄河、淮河路是蝗虫的主要产区,在干旱年代,河滩、湖滩暴露在外,形成蝗虫般的产卵地点,使蝗虫冬季产卵高,种群密度急剧上升。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科学家将黄河、淮河和海河的管理结合起来,改造了大部分蝗灾区,使蝗虫面积大大减少,种群密度长期保持在低位。

全球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也在加强。

如蝗虫微孢子虫生物制剂已商业化生产,蝗虫微孢子虫是蝗虫体内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对天敌无害,对环境无污染,同时具有连续的控制作用,即一次应用,多年无需防控。控制东亚蝗虫聚集行为的研究,利用蝗虫的化学信息素,如东亚蝗虫的聚集信息素和产卵信息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一些地区会用鸡来控制蝗虫,用鸭子来控制蝗虫,或者引入蝗虫捕食者。这些方法对小规模蝗灾也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