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记忆」威海市>文登市 泽头镇

泽头镇位于文登市西南面,地处母猪河下游,东邻宋村镇,西接小观镇,北靠葛家镇,南临黄海。自古有官道通行,如今境内威乳高速、金海路、上泽线、石泽线、202省道交叉穿境而过。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6万亩,滩涂面积3万亩,海岸线长29.65公里。辖48个行政村,1.44万户,3.69万人。

今境域清末属迎仙都四、五、六、八里。1930年,文登县划为5区149个乡镇,泽头镇属文登县三区。三区下辖三镇一乡:泽头镇、岛集镇、林村镇、徐家乡。泽头镇始为乡级镇。1941年12月,属文西县虎山区(三区)。1956年,为文登县虎山区。1958年8月,属燎原公社,后改为泽头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设泽头镇。

泽头镇域内平原居多,西部、西南部为丘陵,南部有著名的虎窠山,山多洞穴,穴穴相通,有“一穴点火,百穴生烟”之说。泽头镇物产丰富,素有“渔米之乡”及“北大粮仓”美誉,海水养殖以虾蟹混养为主,海参、河豚等海珍品与贝类精养潜力巨大。自清初至今,“林村豆腐”以“白、嫩、鲜”响誉乡里。

大宋家古文化遗址位于境内大宋家村北。据1982年县文物普查组考证,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30米,暴露遗物较多,石器多为琢制,器形简单,陶器制陶粗糙,遗址损坏较严重,年代失考。2004年5月,大宋家村在建房施工时挖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等文物,现被威海博物馆收藏。2005年4月,境内魏家庄在修公路施工时,发掘出古文化遗址,挖掘出新石器时代黑陶、陶鼎、陶器一宗,现被威海博物馆收藏。

泽头镇有尊师重教传统,历代名人辈出。早在清代,泽头村设私塾2处,学生23名。民国时期举办学堂,改良私塾。1958年,泽头建成泽头公社中心完小,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2002年以来,泽头镇投资100多万元,建起标准幼儿园大楼。现已拥有泽头中学、泽头小学、林村小学各一处。“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累计为国家输送本科以上大学生1800多人。境内大洼村,自古到今秀才及大学生较多,被称为远近闻名的“秀才之乡”。

李风书(1733~?)。字宣纶,号湖山,泽头村人,清乾隆年间附贡生。赠文林郎,任直隶灵寿县知县。曾设教邑山寺庆院。著有《爱菊堂诗稿》,被采入《山左续诗钞》。卒后,吕润藩、徐朝亮为其撰墓志铭。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儒,泽头镇徐家村人。幼时家贫,随母讨饭至昆嵛山下晒字村,在村塾外听讲,被黄氏老师收留。康熙五十年(1711年)中举人,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由教习授内阁中书,迁刑部主事,改礼部主事,晋员外郎。雍正年间历任江南安庆知府、江苏按察使。乾隆初年升河南布政使、江苏巡抚。乾隆六年(1741年)四月染病,请归侍母未准。九月,在回乡途中,病逝于淮安舟中。被乾隆皇帝命祀于京师贤良祠,这在清代巡抚中为第一人。

李允升。字晋阶,号蔼蹊,泽头村人,嘉庆六年(1801年)恩科进士。官至济南府学教授。著有《四书证疑》8卷、《诗义旁通》12卷、《论语补遗》2卷。有小传载入《齐鲁文化大词典》。

林一山(1911~2007)。泽头镇林村人,著名水利工程专家,葛洲坝、三峡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他是抗日战争初期天福山起义的领导人,曾任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总指挥、辽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1949年进入水利部门工作,成为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领导和技术权威,先后主持修建了荆江分洪、丹江口水利枢纽、陆水蒲圻试验坝、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工程,主持研究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曾六次受到毛泽东召见,风趣的称他为“红色专家”“长江王!”担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工程总指挥后,在前期失败的工程基础上完成了设计修改,创造了奇迹。葛洲坝工程被外国专家惊叹为中国的水上长城。林一山被称誉为“现代大禹”。

泽头镇历史悠久,书法、绘画、剪纸、舞蹈、地方戏曲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逢年过节唱大戏、扭秧歌、剪窗花已成为习俗。林村近80岁的民间艺人林合成以木雕各种动物惟妙惟肖、精美奇绝而闻名乡里。峰山、北庄、小埠、下泊子等15个村成立民间文艺队,自编自导贴近民间生活、脍炙人口的文艺节目。进入1990年代,村文化大院不断完善,农闲季节或晚上时间,村民自动聚集到文化大院,观看电影、看书读报、扭秧歌、跳交谊舞、吹拉弹唱,自娱自乐,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镇已建成文化大院22处,中心休闲广场18处。进入21世纪后,采取地方自筹,社会捐赠,上级拨款等方式,建成存书量达8万册的图书馆,林村、唐疃等近12个村设立“农民科技书屋”,为农民读夜校、汲取科技知识提供良好平台。

「乡村记忆」威海市>文登市 泽头镇

徐士林巡游图

「乡村记忆」威海市>文登市 泽头镇

泽头境内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