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平讲平说:大战夷陵先看地形,陆逊是一退再退早有准备

作者:平凡之子天武
平讲平说:大战夷陵先看地形,陆逊是一退再退早有准备

讲到孙权的人生,会有三个比较精彩的高潮部分:一是赤壁大战,二是合肥之战,三是夷陵大战。今天我们就抽点时间聊聊夷陵之战,这一段故事在《三国演义》里叫做“火烧连营七百里”。公元221年7月,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刘备亲率蜀汉大军几万人,来势凶猛,对东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战斗主要是在长江三峡周边地区爆发的,当时吴蜀两国的边界在巫山附近,刘备派遣大将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精锐部队攻打巫县。东吴守将李异、刘阿的部队很快就被击溃了,东吴部队放弃巫县,沿着长江退守秭归,紧跟着放弃秭归,退守夷陵。蜀汉大军势如破竹,深入吴境六百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吴主将陆逊面临着巨大的内外部压力。

陆逊是个年轻将领,他手下的潘璋、韩当、徐盛、宋谦等人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这些老将军对陆逊一退再退的做法表示非常的不理解。大家都认为跟蜀军开战应该占据险要的地点,凭借山川地理的优势进行有效的防御,现在你看这年轻轻的主将就知道后撤、就知道后退,把险要之地都让给敌人了,自己一退再退退到平原地带,敌人已经深入我国边境六百余里,而且占据了各个险要地段,以后这个仗还怎么打?面对大家的质疑和反对,陆逊很沉稳、很有主见,他认认真真按部就班的执行着自己的战略。

那么陆逊的战略意图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要找一张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图,稍微看一看地形地貌,就可以领悟到陆逊的战略构想。从秭归到夷陵一线的地区,处在长江西陵峡两岸,秭归周边层峦叠嶂,山高谷深,海拔800米以上的山有120多座,而且群山多为南北走向,山岭和山岭之间的河谷地带空间十分狭小,非常不利于大兵团的移动和展开。而夷陵是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点,“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也就是说水到这里变得宽阔了,山到这里变得平缓了。

夷陵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东南方向面向平原,最高点海拔有1900多米,最低点海拔只有50米左右,呈现出明显的阶梯斜坡状地形。整个的战场的地形像一个“喇叭”,秭归及周边地区就是细又长的“喇叭身”,而夷陵就是这个“喇叭口”。陆逊沿着狭长地带一直后撤,把部队撤到“喇叭口”这个位置,然后集中力量守住咽喉要道。

这样一来刘备的几万大军就只能拥挤在狭长的地带,不仅调动部署起来不方便,而且后勤供应也很不方便。几万大军排成一字长蛇阵,连营几百里,虽然总兵力很多,但在每一个点上兵力都非常有限。而陆逊自己的部队在平原地带集中起来比较容易,调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后勤供应十分充足。

很显然,陆逊要使用的就是“诱敌深入,防守反击,各个击破”的战略,他一再退却,把险要的山地留给刘备,自己退到“喇叭口”之外的平原地带,然后把自己的部队集中起来形成“拳头”,而让刘备的部队在狭长地带分散开来,形成“链条”。这场战役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就是“大锤砸铁链”,尽管“铁链”在总量上占优势,但是每一个具体环节上它都扛不住“大锤”的冲撞。

此时此刻从战略态势上来说,刘备陷入三个明显的被动当中:第一是天时不利,时至酷暑时节,天气炎热,蜀汉军队所处地区山高林密,蚊虫叮咬,瘟疫盛行,士兵不胜其苦;第二是地利不利,刘备几万大军处于狭长的地带,不方便调动,不方便集中,不方便后勤物资供应,而且在山高林密之处扎住营盘,很容易被人家火烧连营;第三是士气不利,在天气炎热、后勤供应又跟不上的情况下,长期的消耗战让士兵疲惫不堪,最初勇猛前进、敢打敢拼的士气都已经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松懈大意、疏于防范、得过且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陆逊组织部队突然发动火攻,他派潘璋带领部队猛攻蜀军的前锋,同时派朱然和韩当带领部队大胆穿插,截断了蜀军的退路,从而形成了一个“出其不意,关门打狗”的局面,最终击溃蜀汉军队,大获全胜。

可以说两支军队的较量关键在于两军统帅的较量,而两军统帅的较量就是思路与谋略的较量。我们经常说“兵在精不在多,将在谋不在勇”,青年将领陆逊陆伯言确实是足智多谋,而且可以说是老谋深算。他通过不断退却,示弱于敌,达到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目的。特别是他通过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巧妙地利用地形优势发动火攻,从而一战定乾坤打败了强大的蜀军,这点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我们看三国故事,周瑜火烧赤壁用的是火攻,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用的是火攻,诸葛亮火烧藤甲兵用的还是火攻,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善于用火攻真的是威力无穷。另外这些历史故事也提醒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带头人,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十分十分重视消防工作,这正是“一旦起火难逃难躲,不抓防火自食苦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