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缕梅在我国1999年和2021年两次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均列为一级保护级别,但它的名称也出现了许多变化,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银缕梅的发现和研究
在1935年9月,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沈隽教授在江苏宜兴芙蓉寺石灰岩山地采集到一份植物标本,有枝叶和果实,看起来像金缕梅但又与金缕梅有明显差异,采集的标本在准备鉴定时,抗日战争爆发,这就间断了。
直到1954年,原中山植物研究所单人骅教授在整理标本时,认为这个树种是金缕梅科植物类群中的一种,与日本的金缕梅相似,但不能确定,指出这份标本关系重大。在1959年单人骅教授安排邓懋彬去江苏、浙江、安徽继续寻找银缕梅。
二,初次命名
在1960年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张宏达先生把这份没有花、树枝上有一个果实的标本正式命名,分类地位为金缕梅科金缕梅属,正式中名为小叶金缕梅,学名为hamamelis subaequalis h.t.chang,发表在《中山大学学报》(1960年第1期);张宏达先生认为小叶金缕梅的叶片倒卵形,侧脉4-5对,第1对侧脉不再分枝,基部圆形,蒴果长不到1厘米,可与金缕梅区别;在1979年载入《中国植物志》第35卷第2册中,之后一段时间银缕梅基本都是采用这个学名。
三,继续研究和命名
在1987年国家组织编撰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时,邓懋彬被选为编委,并且承担了包括银缕梅等40个物种的编写任务,1987年6月,邓先生在江苏宜兴兴善卷洞的石灰岩山地找到了7棵“只有果实没有花”的银缕梅。在1991年3月,等了5年的邓先生终于在宜兴见到了开花的银缕梅植株,远看满树红色小花,仔细观察后发现每朵小花上没有花瓣,这就是“活化石”银缕梅。
在1992年,邓懋彬、魏宏图、王希蕖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了“银缕梅中国金缕梅科一新属”的论文,并且把银缕梅的学名定为shaniodendron sudaequale (h.t.chang)m.b.deng,ht.wei et x.q.wang,这是对银缕梅的第二次正式命名。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就使用了这个学名。
在1998年,郝日明和魏宏图再次对采自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银缕梅标本进行比对研究,从基本形态特征到核糖体检测结果看,认为以前鉴定的银缕梅与帕罗堤属(parrotia)具有最密切的亲缘关系,与原产里海南岸的伊朗金缕梅最相似,最后订正正式中名为小叶银缕梅,学名为parrotia subaequalis(ht.chang)r.m.hao etht.wei,发表在《植物分类学报》上,论文名称为“金缕梅科一新组合”。在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就使用的是这一学名。
综上所述,银缕梅的学名通常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就是张宏达先生命名的学名;第二就是邓懋彬、魏宏图和王希蕖三人命名的学名;第三就是郝日明和魏宏图命名的学名,也是银缕梅最新的学名。这里主要科普银缕梅的名称使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