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捕食性昆虫,昆虫纲的脉翅目,对农业生产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益虫,常被用作生物防治。体细长,长约10毫米,绿色。复眼有金色闪光。触角细长丝状。翅阔,透明,极美丽。常飞翔于草木间,在树叶上或其他平滑的光洁表面产卵。卵黄色,有丝状长柄。

在我国,草蛉一年发生的代数有1-4代不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有的种类一年可达8-9代之多。每代经历的时期,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均有差异,草蛉种类虽多,但在中国常见的和21世纪初已开展试验做生物防治的只有下列十种,即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多斑草蛉、粘蛉草蛉、黄褐蛉、亚非草蛉、白线草蛉、普通草蛉和中华草蛉。有机和绿色种植中,草蛉可被大量繁育用作生物防治。草蛉除了捕食蚜虫外,还能捕食叶螨类、粉虱类、介壳虫类昆虫,以及茶蚕、卷叶蛾类、毒蛾类、尺蠖蛾类之初龄幼虫,是一种多功能的捕食性天敌。
上图黄色的是蚜虫,棕色是草蛉的幼虫,草蛉将其卵产在蚜虫的群体中,为后代备好出生后的食物
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优势种草蛉。北方棉区的优势种草蛉主要有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晋草蛉和普通草蛉等种类。在南昌地区常见的草蛉种类主要有大草蛉、中华草蛉、普通草蛉、松氏通草蛉等;在棉田和玉米地以大草蛉和中华草蛉为主,桃、梨、柑桔等果树上则以普通草蛉较多,大草蛉和中华草蛉次之;蔬菜地则大草蛉和中华草蛉较多。草蛉的成虫食性有所变化,诸如中华草蛉、亚非草蛉等会改肉食性为植食性,像蜜蜂和蝴蝶一样,飞舞在花丛之中,吸食植物的花粉和蜜露。此时会失去消灭害虫的能力,而另一些种类的草蛉则坚持肉食习性,仍以害虫为食,象大草蛉、丽草蛉等,平均一天仍能吃一百多头蚜虫。
一头雌性中华草蛉在5天中可产卵1237粒,丽草蛉可产卵892粒。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草蛉,如果延长光照,还可进一步使产卵量增加。草蛉的成虫羽化后,必须补充营养方可产卵,主要取食花粉、花蜜和多种虫卵。草蛉幼虫因有相互残杀的习性,在人工饲养的容器内一般放有隔离物,减少幼虫间的相互接触和残杀。草蛉的人工饲养饲料,可以选用米蛾卵或人工配制的粉饲料如发面干粉、蜂蜜、蔗糖等。普通草岭幼虫的液体饲料,以酪蛋白水解液和大豆水解液为主,后来对配方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对该饲料的营养学方面进行了分析。啤酒酵母水解物、酪蛋白水解物和鸡蛋黄配成的液体饲料为另一种饲料。草蛉成虫处于长光照条件下时不会出现滞育现象。所以在人工饲养草蛉时,常利用草蛉该生活特性,给成虫每天以16-18小时的长光照,使得草蛉在一年四季中都能不停地产卵繁殖。
草蛉对有机氯、菊酯类农药等的耐受力较强,但是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醋类农药敏感;幼期比成虫的耐药力强。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提取物、杀螨剂和杀菌剂对草蛉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等无明显的影响。
灭幼脲对中华草蛉成虫的致死作用较小,但可导致成虫不育,对幼虫和卵有较强
的致死作用。抑太保则对中华草岭成虫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中的三氟氯氰菊酯对中华草蛉的毒力较高。
具有安全性 。草蛉作为一种捕食性天敌 ,能有效控制害虫,可避免或少用化学农药,且不会对人体和牲畜有任何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不会污染环境,也不利于害虫抗性的提高。
具有持久性及广泛性 。 草蛉在全国各地均有其优势种群,繁殖快,能在合理用药的农田建立起强大且持续稳定的种群,因而可以利用草蛉长期抑制许多害虫的发生发展。草蛉的食性广,能够捕食农田中的多种害虫,在农业生产中作为一种防治害虫的天敌非常有前途。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草蛉使得害虫的生长及其为害得以减轻、控制,产量和品质有所提高。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也减少了农药残留量,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我国在草蛉的饲养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的进展。传统的人工繁殖方法费用高,远超过化学防治,对调动农民使用的热情有影响,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
但是,在目前绿色和有机食品市场火热的背景下,生物防治逐渐被种植者重视,人工养殖草蛉是否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风口呢?
提高草蛉生物防治效应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草蛉的植被环境,利于其繁衍。加强田间管理,使生产条件向有利于作物生长及草蛉发生的方向转化,充分发挥田间自然控制优势。人工采集越冬草蛉,保护越冬,开春后在田间释放,这主要在北方推广。协调生防与化防矛盾,推进生物治虫;树立综合防治虫害的观念,化学防治时应选用低毒、选择性强的农药,减轻对草蛉的杀伤。
参考资料:
邵振芳, 尹文兵, 陈建华, 王泽清.. 草蛉在虫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3), 171-174.
曾凡荣,徐学农,王恩东.天敌昆虫品质控制方法[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34(2)324-326
本号内容由农业技术专家打造,持续发布三农领域文章。喜欢请关注我!
学习更多农业知识,可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