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揭秘:刘禅究竟是昏庸无能还是大智若愚?

作者:全球历史趣事

说起刘禅,大家会立马联想到成语“乐不思蜀”,是个昏君,任人唯亲,导致蜀汉的灭亡,但是近些年来,很多产生了一个新的说法,刘禅属于大智若愚,为了不让百姓生灵涂炭,才自愿被俘。我大概梳理了一下两方的论点,给大家说道一二。

历史揭秘:刘禅究竟是昏庸无能还是大智若愚?

论点一:刘禅昏庸无能

刘禅为人不思进取,只会吃喝整天玩乐,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名臣辅助和教导也无济于事,魏国还没有打过来就已经决定投降,最终导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还落下了“乐不思蜀”这样的千古笑柄。

论点二:刘禅大智若愚

刘禅是极聪明的人!

现在有些人认为刘禅的智商极高,他是大智若愚,及会伪装,主要依据是夏侯霸投降事件以及在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装傻,逃过了司马昭的杀心。

今天就希望和大家一起,用辩证的角度去看说一下刘禅,让大家对这段历史更加清晰、透彻。先给大家说一下时间线怕。

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进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在成都继位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元建兴。 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册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这一年,蜀汉国内叛乱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后有夷王高定起兵。诸葛亮为稳定形势,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好。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诸葛亮在渭滨病逝。并留下了蒋琬、费祎、董允来辅佐刘禅。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建兴十三年(235年)正月,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并迁住汉嘉郡。夏四月,升蒋琬为大将军。建兴十四年(236年)四月,刘禅前往湔县登临观阪,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归成都。[6] 同年,武都氐王苻健请求投降蜀汉,刘禅派遣大将军蒋琬及张尉前往接应,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见苻健前来,蒋琬对此非常担忧。张嶷估计说:“苻健请求归降很真诚,一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平时听说苻健的弟弟很狡诈,而且胡人不可能一起来归附,恐怕有叛变的情况,所以滞留在半路上。”几天后,苻健弟弟果然带四百户人众投奔魏国,只有苻健前来归顺,刘禅将他们全部迁往广都居住。

延熙元年(238年)正月,刘禅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立皇子刘璿为皇太子,皇子刘瑶为安定王。十一月,大将军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8]

延熙二年(239年)三月,刘禅下诏,升蒋琬为大司马,开府治事。

延熙三年(240年),越隽郡当地夷人作乱,刘禅派遣张嶷前往平定叛乱,并对越隽郡进行开发,打通越隽郡与成都之间的道路。

延熙五年(242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朝议以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与费祎、姜维商议后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连结,于是又给刘禅上书。 这次刘禅同意了蒋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圣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马忠回朝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

延熙八年(245年)八月,皇太后吴氏病逝,刘禅将皇太后合葬于先帝惠陵。

延熙十二年(249年)正月,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因为山路难行,夏侯霸下马步行走破了脚也还是找不着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投降期间,司马昭曾问:“安乐公可思蜀否?”刘禅按却正所讲回答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昭曰:“何乃似郤正语耶?”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尊命。”昭及左右皆笑之。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后人有诗叹曰:“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历史揭秘:刘禅究竟是昏庸无能还是大智若愚?

皮一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去世后,后主与姜维的关系,可以探讨一下,刘禅回答司马公时复杂的原因。

首先要先说明一点,刘禅并非愚笨,刘备以老谋深算著称,他的儿子刘禅虽然没得到锻炼,但他一样颇有政治手腕,用个三国时期比较熟悉的人来形容,就是陶谦,政治上无所作为,但会耍手腕。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把政、军大权分开,分别由蒋琬、费文伟掌握,这一点和刘备死时,让诸葛亮、李平分掌政、军大权有惊人的相似;他的军政分化是好的,但无论他怎么分,大权还是落在荆州集团中,当时蒋、费是诸葛亮指定的两个继承人,当然要由他们掌握,这个集团的势力是很强大的,就连集团内部的杨仪要把权,一样被收斩。

但刘禅并不甘心于做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他还想夺回权力,在诸葛、蒋、费年代,他的实力、经验等还是很有限;到了姜维掌政,鉴于姜并非荆州人而成为荆州集团的首脑,他就开始了和姜维的较量。这场较量,主要表现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刘禅为了夺回权力而任用宦官黄皓,以黄皓来牵制、打击姜维;另一个地方就是姜维为了保军权而不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所谓的北伐。

其实刘禅利用黄皓实在是逼于无奈,整个朝廷的人,几乎都是荆州派的,没一个他可以信任,他只能授予身边的宦官权力,这点和东汉末年,年轻的皇帝利用宦官来夺回外戚手中的权力是一致的。黄皓的进逼,其实这不过都是在刘禅的授意;因此在姜维要求杀黄皓的时候,刘禅是不同意的。面对刘禅的步步进逼,姜维要保住手中的权力(最主要的就是军权),只要不停的对外扩张,一方面转移视线,一方面制造理由来保持自己对军队的统治。所以对姜维来说,他并不在乎北伐时候成功,只要不大败,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就ok(余以为,诸葛亮北伐也是为了夺军权并巩固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姜维老打仗。但姜维屡战屡败,没什么成果,刘禅要收回他的军权,姜维只要借口屯田,跑到遢中(是不是这个地方?咱不想找)去了。

历史揭秘:刘禅究竟是昏庸无能还是大智若愚?

那刘禅到底是聪明人还是傻子呢?

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以他做过一两件聪明的事就说他是智者,也不能因为他做了几件蠢事就说他是愚者。

就像智者干虑还有一失,愚者干虑必有一得。我们普通人平时也会犯些错误,或者灵感一现做成些事,但我们依然是普通人。

刘禅也是个普通人,他有聪明的时候,也有蠢的时候,但总体来说他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个普通人,一个平庸的皇帝。

我认为他的失败就在于他年轻时诸葛亮对他的保护太好了,缺少了应有的锻炼。就像我们们刚毕业踏上社会满怀希望的向前冲,想干的事情一大堆……那就干吧!谁让我们是新新人类!结果被社会重重打脸,我们的心智才开始成长变成熟,每个人都是这么个过程。

由于诸葛亮的保护,刘禅想做什么就被告知后果会怎么样,时间久了就少了新新人类的冲劲,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反正身边人都会做好自己就不费心了。同比曹丕、曹、司马师、司马昭早早就跟着长辈打怪升经验了,而刘禅就是长期淡游。没有实践的磨练,刘禅自然就很傻很天真,根本不用装,装,在司马昭这种老江湖面前很容易看出来的,只有心智还没成熟的人オ会保有这份天真。

但刘禅这人至少能安乐善终,司马昭死了他还好好活着,所以刘禅既不是智者也不是愚者只是个普通的庸人,怕死的庸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