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封建帝制的专制时代下,党派之争多是屡见不鲜,卖弄权贵的奸臣小人更是多不胜数。然而,有邪恶的地方定会有正义,有黑暗的地方一定会有光明。纵使正义可以战胜邪恶,光明可以驱逐黑暗,但是历史上惨遭奸臣诬陷而蒙冤致死的忠臣也是不在少数,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明朝的第一忠臣于谦的故事。

0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于谦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祖辈辈为官,虽然父亲隐于家乡。但是,丝毫没能影响于谦从小就树立的远大抱负与志向。
于谦小的时候,对忠杰正义人士充满了钦佩。他还把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房间里,作为榜样来时刻鞭策和激励着自己。所以,于谦为了向榜样看齐,自幼奋发读书,刻苦努力,身上一点也没有其他官宦家庭里公子哥的纨绔。
在于谦7岁的时候,有一个和尚看到于谦,被于谦的长相所惊讶,于是就预言说,这个孩子气宇不凡,有将来能救世的相貌。
由此可见,于谦从小就有着不同常人的地方。终于在永乐十九年,于谦进城考取了进士。自此踏上了仕途之路。
元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蓄意起兵谋反,当时于谦和明宣宗一起出征,一举掳获蓄意谋反的汉王。汉王朱高煦在于谦义正言辞的厉声斥责之下,无言抬头,明宣宗见到此状大悦。
于是对于谦更加信赖,便派于谦到江西进行巡查。于谦在江西为官时期,帮助老百姓平反诸多的冤案,因此于谦也是深得百姓拥护和爱戴的。
作为忠臣的于谦,不仅受到百姓的爱戴,也深受朝廷的重用。在正统年初的时候,朝廷内阁由杨士奇、杨荣、杨溥又称“三杨”执政。他们对于谦上奏的奏折非常的重视,于谦在早上呈上奏折,基本在当天下午就会得到反馈。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到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内阁朝政。
王振开始大肆地收揽财礼,讨好他的百官纷纷向他进献礼物。贪污贿赂的雾障之风盛行,这种戾气之风自然是不被于谦放在眼里,还特意赋诗一首,以表明自己不会同流合污的志向。”一首《进京》里面阐述了自己两袖清风之志,无疑是给那些进京奏事带着重金谄媚的百官重重地上了一课。
然而,于谦的淡泊名利,两袖清风的脱俗,也无疑是成为了某些人眼里的眼中钉。在一次奏事中,于谦推荐了两个人参政。结果受到王振指使的李锡出来弹劾于谦,说于谦因为长期没有晋升所以心怀怨艾,于是想找人来顶替自己的位置。
于谦被关在狱中判处死刑,一代清官被处以死刑,老百姓又怎能坐视不管呢?于是,老百姓心生不满,集体联名上书。终于,在百姓的呼声之中,于谦被放了出来。
放出来的于谦被降职后留守在山西,百姓纷纷不满,俯伏在宫门前请求让于谦继续留守,除了万千百姓之外,为于谦继续上书的还有周王、晋王等一些藩王。
终于在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任命为兵部左侍郎,人民清官爱人民,人民清官人民爱。就这样,在于谦的为官期间,不仅深受百姓的拥护爱戴,也是明代宗的左膀右臂,不管有什么重要决策,都会把于谦叫到身边,一统商议,这也不免让一些无能、不作为的朝臣心生嫉妒。
02一代清官,蒙冤致死
后来,明代宗病重于龙榻,太上皇重返了帝位,与其一党迫不及待地诬陷于谦宣布制造不实言论。顺理成章地将于谦逮捕起来,明英宗心里还是有些犹豫的,毕竟他知道,于谦作为深受爱戴和重用的朝廷命官,是有功劳的。
就这样,于谦自己奋力守护的城池面前被斩决。对于一代清官,落得如此下场,《史记》中写道—天下冤之!据说,斩决于谦的刽子手,面对眼前的一代清官,多次心有不忍。但是无奈于自己的职业与命令。就这样被迫斩决,在斩决了于谦之后,刽子手由于接受不了一代清官死在自己刀下的事实,于是也自尽而亡。
03
沉冤得雪
于谦斩决以后,都督陈逵因为被于谦生平的忠义所打动,所以为其收敛了尸体。一年以后于谦的养子将于谦正式安葬于杭州的三台山。于谦死后被抄家的时候家里搜刮不到任何多余的财产钱财。只有正屋的门紧锁,打开之后里面是明代宗赐予的蟒袍和一些剑器。皇太后最开始不知于谦被处死,后来得知以后,哀悼了好几日,最后,明英宗也是后悔了。无奈,人死不能复生,看着于谦的家徒四壁,抄家的官兵无一不为之动容。
于谦死后,诬陷他的小人们所作所为的坏事很快就败露了。他们贪污的数额巨大。一时间,国家内忧外乱。敌军冒犯,这时,有的大臣不免怀念于谦在的时候,便说,要是于谦于大人在该有多好啊,他一定会有办法,有他在敌人一定不敢这样。明英宗听了这些,内心深处更是深深的懊悔不已。
没过几年,诬陷于谦的小人们被捕入狱,死于狱中,遭到灭族,与此同时,于谦的案件也终于真相大白。后来乾隆帝为其题写匾额“丹心抗杰”。一代清官,落得如此下场,难免令人不禁唏嘘。于谦用生命的代价告诉了那些枉杀无辜的奸臣,自作孽亦不可活。因果终究是有轮回的。
纵使一代清官,被人陷害蒙冤致死,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于谦虽然含冤而亡,但是一代清官不仅永远地活在了百姓的心里,也被后代的统治者们拿来敬仰。也为后面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相信对后面的百官也是一个警醒,于谦虽然身亡但是留下的影响深远而长。留下来的是千秋名,直到现在我们也还会笔书一代清官的英勇事迹。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