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民宿新疆
如果说有什么活动是集旅游观光、健身娱乐、科普休闲于一身,那一定就是观鸟旅行了。
作为亚洲大陆腹地,新疆可谓是世界上最好的观鸟地之一。从海拔8611米到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地表高差,新疆跨越了23个经度和15个纬度的地域面积,高山环绕盆地的环带地貌,以及从冰川雪原一直到戈壁沙漠,门类齐全的阶梯状自然景观分布,都为各种鸟类的定居和迁徙提供了充分的可选条件。

因此,新疆是中国大陆上重要的鸟类分布区,拥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可以说在新疆,凡人类足迹所能到达之处,几乎都有鸟儿的传奇。
据统计,新疆域内已发现490种左右鸟类,分布于从雪域高原一直延伸到沙漠腹地的各种自然环境中。
并且,观鸟还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旅游方式。一架好的望远镜或者专业观鸟镜、一个笔记本和一份鸟类图鉴,再加一个地理定位设备,便可支撑起一次圆满的观鸟旅行。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伊犁文旅分享荟的北山羊老师拍摄的新疆之鸟。
黑喉岩鹨黑喉岩鹨(学名:prunella atrogularis)是岩鹨科、岩鹨属小型鸟类,体长15-16厘米。头顶、脸颊、颏、喉黑色,眉纹皮黄色,上体包括两翅和尾灰褐色,背具褐色纵纹,下体皮黄色,腹白色。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云杉林等针叶林栖息,也出现于阔叶林、次生林、灌丛,以及城市和村庄附近的果园与小块丛林中。在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成小群。主要为地栖性,常在林下灌丛和地上活动,有时亦见站在树上或灌木顶枝上,但一见人,立刻下到地面。主要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乌拉尔、阿尔泰、中亚、伊朗和巴基斯坦等地。
星鸦星鸦(学名:nucifraga caryocatactes)是鸦科星鸦属的鸟类,共有10 个亚种。体长29-36厘米,翼展55厘米,体重50-200克,寿命8年。体羽大都咖啡褐色,具白色斑;飞翔时黑翅,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白端很醒目。单独或成对活动,偶成小群。栖于松林,以松子为食。也埋藏其他坚果以备冬季食用。飞行起伏而有节律。分布于古北界北部、日本及中国台湾;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南及中部。
文须雀文须雀(学名:panurus biarmicus),文须雀属,小型鸟类,体长15-18厘米。嘴黄色、较直而尖,脚黑色。上体棕黄色,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外侧尾羽白色。雄鸟头灰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并向下与黑色髭纹连在一起,形成一粗著的黑斑,在淡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体白色,腹皮黄白色,雄鸟尾下覆羽黑色。食物主要为昆虫、蜘蛛和芦苇种子与草子等。通常营巢于芦苇或灌木下部,也在倒伏的芦苇堆上或旧的芦苇茬上面营巢。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北部的夏候鸟,在东北南部及河北为冬候鸟,数量较多。
蓝颊蜂虎蓝颊蜂虎(学名:merops persicus):共有2个亚种。体长27-33厘米,翼展46-49厘米,体重38-50克。嘴形细长而下弯,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级飞羽10片;尾羽12片;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脚细弱,中趾与外趾至少连结至基部第二个关节,与内趾则仅于基部的第一个关节并连;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羽色艳丽,颊蓝绿色显著,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金肋亚种分布于撒哈拉沙漠西部边界,从摩洛哥到阿尔及利亚和塞内加尔、乍得,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指名亚种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湾、里海和咸海、巴尔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和古吉拉特);冬季主要在热带非洲东部。
黄喉蜂虎黄喉蜂虎(学名:merops apiaster)属中型鸟类,体长23-30厘米。喉黄色,其下有一窄的黑色胸带;胸带以下的整个下体蓝绿色。前额蓝白色,具一宽的黑色贯眼纹,头顶至后颈暗栗色,尾蓝绿色,中央尾羽延长,明显突出于其他尾羽。翅上具淡栗色斑。嘴黑色,细长而尖,微向下弯曲,以各种昆虫为食。捕食多在空中,边飞翔边捕食。食物主要是昆虫,尤其爱吃黄蜂类。栖于山脚和开阔平原地区有树木生长的悬岩、陡坡及河谷地带。分布地中海周围至欧洲、西南亚、非洲、印度和中国。
蓝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 garrulus)中型鸟类,体长31~33厘米,通体淡蓝绿色。翅膀长而宽,除栗色背羽外大部分为蓝色。额、眼先、耳羽淡褐色;头顶、颊、腰淡蓝绿色。背、肩、最内侧数枚飞羽沙棕色。翼覆羽绿蓝色,小,中覆羽端部沾沙棕色,其余飞羽黑褐色。尾上覆羽、尾羽褐色。覆羽沾满绿蓝色。颏近白色,喉以下淡绿蓝色,喉至胸沾淡黄褐色。翅膀前缘鲜中蓝色,翅尖黑色。翅和尾上有一淡蓝色斑。分布于北非、欧洲,往东到阿尔泰和中亚;越冬于非洲和印度。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等开阔地方的各种生境中。喜于栖木上俯冲下来捕食昆虫。炫耀飞行如麦鸡般上下翻飞。蓝胸佛法僧行踪比较诡秘难测。如果在茂密的林中,只能看到它一飞而过闪着蓝色金属光泽的双羽;如果在空旷的原野中和电线杆上,则偶尔能观察到。
蓝喉歌鸲蓝喉歌鸲,又名蓝点颏(学名:luscinia svecica)。身体大小和麻雀相似,体长12-13厘米,体重17-18克。头部、上体主要为土褐色。眉纹白色。尾羽黑褐色,基部栗红色。颏部、喉部辉蓝色,下面有黑色横纹。下体白色。雌鸟酷似雄鸟,但颏部、喉部为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肉褐色。栖息于灌丛或芦苇丛中。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主要以昆虫、蠕虫等为食,也吃植物种子等。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欧洲、非洲北部、俄罗斯、阿拉斯加西部、亚洲中部、伊朗、印度和亚洲东南部等地。
银喉长尾山雀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 ):共有19个亚种。体型纤小,全长10.8-13.1厘米,翅长5.2-6.0厘米,尾长6.0-7.8厘米。该鸟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体羽蓬松呈绒毛状,头顶、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现黑色或灰色,下体纯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块斑,尾羽长度多超过头体长。雌性羽色与雄鸟相似。虹膜褐色;嘴黑色;脚棕黑色。该鸟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生活在欧亚大陆各种环境的树林中,群居或常与其他雀类混居,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分布于自北欧和东北欧,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库页岛),北美和澳大利亚。
花彩雀莺花彩雀莺(学名:leptopoecile sophiae):体长9-12厘米,是一种毛茸茸偏紫色的雀莺。顶冠棕色,眉纹白。尾长,羽毛松软。前额有一宽阔的眉纹淡黄色,头顶栗色或棕红色,有的具紫蓝色光泽。背灰色,腰和尾上覆羽辉紫蓝色,飞羽灰褐色。外侧三对尾羽外翈羽缘白色,其余尾羽外翈羽缘蓝色。下体皮黄色或紫色,腹中央具栗色斑,有的为紫蓝色而腹为皮黄色。虹膜红色;嘴黑色;脚灰褐色。栖于矮小灌丛,夏季于林线以上至海拔4600米,冬季下至海拔2000米。是一种高寒山地和高原鸟类,主要为留鸟。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则多成群。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分布于中亚、喜马拉雅山脉、中国西部。包括印度、哈萨克斯坦、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河乌河乌(学名:cinclus cinclus)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羽色黑褐或咖啡褐色,体羽较短而稠密。嘴较窄而直,嘴长与头几等长;上嘴端部微下曲或具缺刻;无嘴须,但口角处有短的绒绢状羽。鼻孔被膜遮盖。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较短,尾羽12枚。跗蹠长而强,前缘具靴状鳞;趾、爪均较强。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分布较广,多为北半球,是挪威国鸟。
大麻鳽大麻鳽(jiān)(学名:botaurus stellaris)属大型鹭类,体长59-77厘米。身较粗胖,嘴粗而尖;颈、脚较粗短;头黑褐色;背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斑点;下体淡黄褐色,具黑褐色粗著纵纹;嘴黄褐色;脚黄绿色。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秋季迁徙季节也集成5-8只的小群。夜行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白天多隐蔽在水边芦苇丛和草丛中,有时亦见白天在沼泽草地上活动。主要以鱼、虾、蛙、蟹、螺、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甚广,欧洲、非洲、亚洲均有。
短耳鸮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
白尾海雕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是鸟纲、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体长84-91厘米。成鸟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颈羽色较淡,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尾羽呈楔形,为纯白色。活动的海拔高度为2500-5300米。多活动于江河及湖泊附近的沼泽地带。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区,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边。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兔、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为波兰的国鸟。
特别注释:仅本照片拍自阿勒泰福海地区
玉带海雕玉带海雕(学名:haliaeetus leucoryphus)为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全身呈棕色,分布于里海和黄海中间的地区、从哈萨克斯坦到蒙古国、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印度北部等的亚洲中部地区进行繁殖。多见于沼泽、草原以及沙漠或高原。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
本文摄影作者:杨新业老师(网名北山羊)
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
新疆观鸟会会员
伊犁州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伊宁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中国生态环境摄影师
更多杨老师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