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四:勒奈.笛卡尔5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四:勒奈.笛卡尔5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四:勒奈.笛卡尔5

(5)二元特色的理性伦理观

  笛卡尔重视伦理学,同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但他的研究同样具有二元论色彩。他认为人的肉体和灵魂并非处在一元性体系内,这一点他就不如培根。在他看来,人的肉体如同一切物质一样,是具有广延性的实体,而且这个实体也和其他实体一样,遵循物理学规律。而人的灵魂,既非实体,也不具有广延性,所以也不遵循物理学规律。遗憾的是,灵魂毕竟不能完全离开肉体而存在,于是人的肉体就成为" 灵魂的住所"。这样的解释不免牵强,虽然笛卡尔在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上下了不少功夫,却收获不多。他的结论,不是有背科学,就是流于肤浅。

  总的来讲,笛卡尔对人自身的研究,远不如他对人的思维的研究来得更有深意也更有新意。

  笛卡尔的伦理观念,集中地表现在他的理性至上的伦理原则上。无论论及知识,论及人品,论及学识,论及思想,论及道德,他都毫无例外地把他的理性观念置于主导位置。笛卡尔不愧是一位恪守" 我思故我在" 思想原则的理性主义大师,他对他所研究的一切,均要先经过怀疑性思维,然后予以确认。

  因为有这样的理性原则作基础,才派生出他伦理观念中的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理性支配感情,一个是知识便是道德。他认为,人的基本感情有6 种,即:惊恐、爱恨、快乐和痛苦等。在他看来,这些感情原本无好也无坏。只要它们能够接受理性的支配,任何一种感情都可以成为美好的感情,反之,任何一种感情都会变成不好的内容。我们套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感情好比一架钢琴,理性好比琴手,再好的钢琴,遇上糟糕的钢琴手也弹不出好调调。

  同样,唯有合乎知识,才能合乎道德。道德是理性的肉体。没有知识与理性,道德便成行尸走肉——马上变成不道德。

  这两点集中体现了笛卡尔伦理思想的可贵之处。中世纪式的旧传统,感情只能献给上帝,道德只能合乎神学,说到底,就是取消人格,取消自我,取消思考,一味盲从。

  笛卡尔主张理性统帅感情,道德合乎知识,本身就是对旧的伦理观念的一种反叛。不过他所采取的方式,不是如霍布斯一样的站在教堂门口面对上帝宣战,而是绕到教堂背后,另开一处通向理性的大门,让人类的情感、道德从这大门出来,向着理性归顺。他不敢公开反叛,只擅长便宜行事。

  笛卡尔的道德观念,既有循规蹈矩,面对教会权威服贴顺从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庸人色彩,又有推崇理性,认为唯有求知才能至善的学人风范,还有怀疑一切,不惜打破一切传统的志士风采。在这样复杂的基础上,他曾有几条建立新的道德学的准则。这些准则分明体现着他的理性风格,但也间或散发出某种庸人气味——笛卡尔的伦理思想有如他的理性主义哲学的缩影。如他的准则中的第三条说:" 宁永远尽量克服自己,而不去克服命运,宁可改变我的欲望,而不去改变世界的秩序,并且一般地要使我自己习惯于这样一个信念,就是,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以外没有东西是受我们绝对控制的。" 第四条上又说:" 把我的一生贡献于我的理性的培养,并依照我为自己所立的方法原则,尽我力所能及,在真理的知识中求得最大进步。"

4.争议与影响

  因为笛卡尔哲学确实有着特别丰富的内涵并且十分出色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特性,也因为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性质使得他的哲学思想里往往充满一些难于调和的矛盾,所以在他生前和死后,对他的哲学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他本人也确实具有一种顽强的自信和博大的胸襟,他的著作例如那部名闻遐迩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在出版前就曾广泛征求意见,并且真的就收到种种批判。而他将这部著作付梓时,也把那些批评意见一并收入,又加入自己对这些批评的反驳。按这书的全部汉字版面计算,其原文只有85页,而对他的批判则有170 页,加上他的答辩,一本原本只有八九十页的小书,竟变成一部430 余页的长篇大作。

  在这些批评者中,颇有一些极负盛名的哲学家,也有一些神学家。其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包括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和笛卡尔的同胞伽桑狄以及与笛卡尔同时的大数学家帕斯卡。他们的这些批评,或者以不留情面而闻名,或者以文风泼辣而著称,这里摘引两段。

  第一例,霍布斯对笛卡尔第二个沉思的反驳,主题是" 关于第二个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霍布斯写道:"'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说得非常好,因为从我思维或从我有一个观念,可以推论出我是有思维的,因为我思维和我是在思维的,二者是一个意思。从我是在思维的,得出我存在;因为思维的东西并非什么都不是。不过,我们的著者在这里加上了' 也就是说,一个精神,一个灵魂,一个理智,一个理性' ,从这里就[给我]产生出来一个怀疑。因为我认为:说我是在思维的,因而我是一个思维,或者说,我是有理智的,因而我是一个理智,这样的推理是不正确的。因为我也可以用同样的推理说,我是在散步,因而我是一个散步。" 风驰电掣,寸铁能屈,正是霍布斯风格。他的结论是,按照笛卡尔的逻辑," 我是在散步,因而我是一个散步" ,不但语含讥讽,而且颇难答辩。

  第二个例子,是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也是笛卡尔的同胞伽桑狄的反驳。顺便说,伽桑狄一生没有写一本系统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哲学观念与霍布斯颇有相通之处,两个人的私人关系也很密切。他在科学领域,又是伽里略物理学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的反驳中表达出来的。他的这些反驳,也曾单独出版——在我国就有这样的版本。他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相当影响。这里引的一段话,也是反驳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这个哲学命题的。伽桑狄写道:" 你接着说,只有思维是同你分不开的。这却不能否认你,主要因为你只是一个精神,而在灵魂的实体和你的实体之间,除了在经院里大家所说的那种理性的区别之外,你不承认有其他区别。不过,我还犹疑,不知道当你说思维是同你分不开的时候,你的意思是否是说:只要你存在,你就一直不停地思维。当然在这一点上是和某些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是有很大的共同之处的,他们为了证明人的灵魂不灭,说灵魂是在一种不断地运动状态中,即,按照我的理解,它一直在思维。可是对于不能懂得我怎么可能在昏睡状态中思维,怎么可能在你母亲的肚子里思维的那些人,却不好说服。再说,我不知道是否你认为早在你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或者在你从你母亲的肚子里出来的时候,你已经被渗透到你的肉体里,或渗透到你的肉体的某一部分里去了。不过我不想再进一步追问你,甚至也不想问你,当你还在你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或刚出来的头几天,或头个月,或头几年,你是否还记得你都思维了些什么?" 这样的问题,确实有些难缠;倘若就事论事,确也问得颇有道理。

  笛卡尔去世之后,对他学说的争论,一直没有止息,批评者中,从洛克到康德,又从康德到马克思,一直到现代的许多哲学大家。大家批评笛卡尔,指出他学说中的自相矛盾。然而,没有这些自相矛盾,笛卡尔还成其为笛卡尔吗?还是罗素先生讲得好:

  " 笛卡尔身上有着一种动摇不决的两面性:一面是他从当时的科学学来的东西,另一面是拉夫赖公校传授给他的经院哲学。这种两面性让他陷入自相矛盾,但是也使他富于丰硕的思想,非任何完全逻辑的哲学家所能及。自圆其说也许会让他仅仅成为一派新经院哲学的创始者,然而自相矛盾,倒把他造就成两个重要而背驰的哲学流派的源泉。" 一个笛卡尔,就让人们一代一代对他争论了几百年——几百年犹未有穷期;而一位能引起几百年争论和兴趣的人物,我们非承认他是一位伟人不可。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