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3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3

十七世纪西方哲学之六:莱布尼茨3

2.莱布尼茨哲学的特色与成因

  莱布尼茨是个矛盾的结合体,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学说。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曾经受过他时代的各类思想家的影响,也受到古代思想家包括古希腊先哲和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他是" 不薄今人爱古人" 的一个代表,加上他又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的思想自然呈现出一种博大精深的特色,而且在他一生的不同阶段也出现过不同的倾向和苗头。但他的思想并非一个大杂烩,而更近乎一套别具风采的百科全书。他的一生经历也与此相类,他曾经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过非凡的努力,但也曾为那些无聊的工作而付出过很多心血。

  莱布尼茨是一位大学者,但他既没有大德行,也没有大风度。他在道德方面平庸惫懒,前面已经讲过。他在风度方面的酸假虚荣外加庸俗也是出了名的。虽然他年轻时略得佳评," 但是当他迈进暮年之时,他的过时打扮,过分华丽的服饰,过大的黑色假发以及他那半瓶醋似的计划使他成为嘲笑的对象。" 以致有人曾把他作一个' 考古新发现'。" 他喜欢社交,更喜欢虚荣。虽然论他的科研计划,就算他享寿1000年也不见得有多少闲暇,而他却将很多时间花费在无聊的应酬上。他用大部分时间去国外旅行,而且对参加王室活动倍感荣耀。他可以同时答应为5 个王室服务,到头来却使这5 个王室都不满意。他喜欢和那些对他比较客气的皇族女性交往,而这种交往除去给他带来种种非议外,并没有半点好处。他为了不伦瑞克家族的历史而绞尽脑汁,但即使他再有才能,也终究是"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自以为是个善于讲笑话的绅士,实际上他的许多笑话绝对给人以下流的感觉。他爱钱如命,却没有多少挣钱的办法;他即使有钱,也绝不在人们的正常交际中拿出他本应拿出的钱来;他宁肯让自己的大脑开支——送给别人例如送给结婚者一两句有益的格言,末了还兴许会加上一点猥亵的玩笑,如此等等。

  莱布尼茨是一大政治谋略家,但他又是一位政治庸人。他有充足的政治智慧,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时代人格。这不是我们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实在他在时代人格方面,既比不过伽里略、布鲁诺,也比不过莫尔和康帕内拉,就算和笛卡尔、培根这样的人物比较起来,也毫无特色。他宁肯为王室服务,也不求独立自主的生活。在王室面前,他不过是一个雇员。他没有地位,也不争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反而以为王室效劳而倍感光荣,而其实,以他的才学与能力,至少可以让这些庸才向他虚心求教。

  莱布尼茨的思想体系十分庞大,而且虽庞大犹不失之深刻。但他几乎没有任何有关改变现实的见解。实在他的祖国非常需要一个新的基础和新的姿态,但他宁愿闭眼不看这些要命的现实,而去为王室的私利去虚掷他如金似玉的大好年华。千幸万幸,唯有表现在学术方面,他才有了一点自己的主见,他才下定决心不做某个专业的教授,也不接受别人的建议去依附教会生活。

  莱布尼茨的创作计划,可谓世所罕见。大约只有达.芬奇的计划才能和他相提并论。然而,他本人的著述却少而又少。他把他的思想和创见大多写到他的书信中去了。他一生只出过一部比较正规的著作,而且据罗素先生的见解,他公开发表的哲学与他未曾发表的哲学之间还有许多差别。

  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是滞后的,但又是超前的。说他滞后,因为在一些特别重要的方面,他比之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唯理主义前辈还要落后,比如在宗教观念上他就不如笛卡尔,更不如斯宾诺莎;在存在与认识的关系上,他也比不过培根和霍布斯。说他超前,因为在一个世纪之后,他的学说反而比他的这些前辈更受重视甚至更受欢迎,特别是他的" 普通符号系统" 和他对数理逻辑的贡献,直令当代的哲学巨匠们不止一次地对他致以崇敬之情。

  人们甚至怀疑他的浩翰的遗著中还有许多没有发掘出来的珍贵内容,而不愿对他的哲学思想妄下结论。

  由于如上种种原因,莱布尼茨及其学说的历史地位显得很奇特。一方面,他学说中确实有数不清的新创见新议论,他比他的前辈在总体水平上高出一筹;另一方面,他又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逻辑归宿。换言之,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既在许多领域和见解上超越了前人,却又没有形成他自己的完整有序的思想体系,以致有的研究者认为他的逻辑学是打开他哲学宝库的一把钥匙。但这其实不合莱布尼茨哲学的实际,因为他的" 单子论" 显然更具有构成它哲学思考起点的性质。但是以" 单子论" 作为他哲学的主线同样不妥,实际上,他的哲学具有远比" 单子论" 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层次。

  莱布尼茨哲学处在全面发展了的17世纪西方哲学的最高层次上,但他未能将这种发展梳理成溶百说于一体的有序体系。这一方面因为他的时代还不成熟,另一方面也因为哲学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这样的历史责任,实在不是莱布尼茨可以完成的,要待康德时代才能给一个满意或比较满意的结果。

  加上他涉猎的范围过于宽泛,也使他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内容一个一个安排到他自己思想体系的合适位置上去,更何况,他本人的思想也常常处在不安与变化当中。

  但是,他的哲学思想确实是极其丰富的,因为他处在17世纪理性哲学的逻辑转变时期。虽然他的体系不免枝蔓繁杂,但其内涵的生机勃勃,却又常常令人羡慕和惊奇。因此,回顾和梳理莱布尼茨哲学,纵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有兴趣的事情之一。

造成莱布尼茨其人其学的原因,同样一言难尽。

  从客观上看,莱布尼茨及其学说正是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生活的大环境的必然结果。17世纪的德国,前半期为宗教战争所笼罩,一战就是30年(1618-1648年),把德国弄得诸侯林立,元气大伤。好不容易签订威亚特代里亚条约,战争是停了,但这种诸侯林立的局面也被以条约的形式认定下来。德国从此走上漫长的统一加专制的道路。直到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 -1740年)才达到稳定,到了腓特烈二世(1740-1786 年)才算进入高潮,然而这已经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了。

  莱布尼茨的盛年时期,正当德国30年战争之后,普鲁士专制高潮到来之前这一个段落。这一段正是德国的低潮。此时的德国,不但比之英国有了巨大的差距,就是与法国相比,也处于虚弱离散的被动地位。

  欧洲近代文明,在其历史初期的发展过程中,似乎出现了这样一条规律,即首先是经济潜变,尔后是文化衍变,再后是强盛的专制国家,最后才走向民主政体和新的繁荣。相对于整个欧洲而言,这个规律,不是呈均衡发展状态,而是自西向东,渐次进入各个发展阶段。其中英国发展最快,它的专政高潮,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即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叶这个时期。法国随而后之,其高潮在于路易十四时代。德国进展最慢,而且从嗣后的历史进程看——一步走慢,步步皆慢。英国革命发生在17世纪,法国革命发生在18世纪,而德国直到19世纪下半叶还处在俾斯麦的强权政治之下,俄罗斯帝国的发展还要迟缓,以致因此而出现新的模式下的历史演变。

  这种历史发展态势给人们三点重要启示:

  第一个启示:专制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就主要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可长可短,但似乎难以逾越。

  第二个启示:英、法、德三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呈自西向东的阶梯状态,英国于前,法国次之,德国于后。

  第三个启示:随国家的演变和昌盛,哲学也随之兴旺和发达。

  莱布尼茨哲学即产生在英国业已强大,法国正在强大,德国企盼强大的特殊历史条件之下。

  可以这样讲,正是德国的这种历史状态决定了莱布尼茨的文化品格和思想特征。而且莱布尼茨本人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把这些特点有意无意地夸张和强化了。

  然而另有一条规律同样值得引起人的注意,这就是哲学史自身的发展规律。一般而言,在民主时代,哲学的表现形态往往是直观的,形象的,富于生命气息而又有些浅显直白的,自然,也是比较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喜好和共鸣的。比如洛克哲学,就有这样的特点。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思想家没有或较少压力,他们的研究风格往往是清新甚至是轻松的。他们面对的不是迫害和逃亡,而是如何顺应社会的需求和爱好,不是考虑如何对待读者的批评、漫骂,而是希望得到他们的赞赏和掌声。其哲学著作也往往显示出鲜亮的颜色。这些可以说多是些积极的方面。然而也有它的不足。正因为他们的著作可以畅行无阻,所以创作者往往不能在更深层面上下艰苦细腻的慢功夫。因为没有迫害和危险,所以也往往缺少那种千锤百炼的精纯之气和与对手仔细周旋的幽深风格。

这些特点,在17世纪英、法、德三国的哲学著作中有突出表现。英国哲学英姿勃发而失之肤浅;法国哲学虽不能畅所欲言却更见精细功夫;德国哲学则反映了它那个国度特有的抽象曲折而又深沉隐晦的特色。唯有这末一种哲学才特别经得起后人的琢磨与历史的长思。17世纪英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即是培根,法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则是笛卡尔,德国哲学的代表人物就是这位莱布尼茨。这种现象——尤其是德国哲学,不仅在17世纪,甚至到18世纪都没有本质变化。自然,产生这种现象也与德意志文化的特殊个性有内在关系。可以说,从德国近代第一位哲学家库萨的尼古拉开始,直到康德、黑格尔哲学都有这样的风格与特色。以致本书记述的西方哲学人物,真个要从德国人开始,又以德国人结束了。产生这等现象,岂能只是巧合。或许可以这样讲,正是专制体制从反面教育了哲学,从而使它更其严谨、周密,甚至幽深狡黠,也正是这样落后的国度才使得它的哲学具有一种多思的品格。实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算哲学家的黄金时代,因为哲学是替历史思索的头颅,它需要时间、曲折和安宁,正好比唯有猫头鹰才能夜间行猎,唯有吐血的杜鹃才能唱出惊心动魄的歌。而且,毫不客气地讲,即使莱布尼茨先生也不过是这种哲学的一声鸣唱而已,在他后面还有更伟大的思想人物等候着历史呼唤其出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