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 / 些 / 耶 / 鲁 / 本 / 科 / 生
什么样的学生能被耶鲁大学顺利录取?
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从千万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
怎样的经历和亮点使那些耶鲁本科生如此与众不同?
如果你也好奇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不要错过耶鲁北京中心2021年开设的新公众号专栏《那些耶鲁本科生》。专栏中,你将看到耶鲁在读本科生最生动而真实的故事,希望为大家的求学之路提供一些方向上的启发。
本期介绍的是在耶鲁主修建筑和经济的2022届本科生王泓懿。从小生长在江苏苏州的生活环境赋予了他怎样独特的视角面对自己和看待世界,且听他“慢慢”道来。
视频加载中...
本文约3500字,阅读预计需6分钟
耶鲁大学2022届本科生 王泓懿
毕业高中:中国常熟世界联合书院
学院:Pauli Murray College
专业:建筑设计和经济双专业
社团职务:CUSY耶鲁中国本科学生会主席(2020-2021届)
想要通过建筑实现什么,在耶鲁读建筑的王泓懿有一些自己的抱负,比如他希望通过建筑设计的巧妙构思做出一些有利于在环境中长期发展的改变。
王泓懿举了个抽纸盒的例子——占的地方大不大?外观上好不好看?价格上便不便宜?能否通过这些设计上的变化提醒大家减少抽纸使用。
本质上这和他评价一部电影、一个饭盒、一座城市的标准十分一致。“它得是efficient(高效)的,能把人或者与人相关的东西塞进去,能把各种功能塞进去,舒服地塞进去,而且外观又要好看。”
这是这位建筑专业学子习惯的一套解构和构建的方式,即如何为人、事物、社会关系创造一个空间,且以一个自己认为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里包含着他知识层面的思考,也有和人、和生活碰撞出的感悟,他捧起建筑,看向这个世界,也看向自己。
建筑学子的“慢节奏”长成记
为什么想学建筑,出生且成长于苏州的王泓懿一开始给出的答案里,并未提到这个以园林和建筑闻名的家乡。但是采访当天身着一身素色干净的衣服,讲话温声细语,聊到自己很喜欢在学校喝茶——这些内化到不自觉外现的特质,也许在他看来不必提及,已然渗透内外。
真要介绍起苏州,王泓懿觉得是件挺复杂的事,不过他试着简单概括,“本身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城市,2600多年的历史文化,非常多的文人才子都出自苏州。可能会比较传统一些,比较慢节奏一些。”
王泓懿似乎是这样一个“慢节奏”的人。比如,即便在大城市中,他觉得自己也会有一个不是很快的心境;即便在很“卷”的环境里,也会对慢慢生活有一个更高的期待;即便在一个相对有限的范围内,也希望有一定自由度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幸运的是,王泓懿就读的高中——常熟世界联合书院给予了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拓展更多兴趣和爱好的机会。高中时期的他在课业之余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打架子鼓组乐队、尝试舞台设计、参加扶贫公益项目、通过策展探索帮助自闭症儿童的方法、玩艇球、参加有关建筑的夏令营等等。
王泓懿和乐队表演
也因为对不同的领域都有着探索的热情,从小偏爱画画和做手工的王泓懿觉得,建筑是能完美实现这一愿望的专业。“建筑一方面和我喜欢的艺术设计相关,另一方面它有一些我很感兴趣的工程和数理知识,同时也包含我所薄弱的人文社科历史这一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学科。”
王泓懿绘画作品——上:Yale Dwight Hall;下:旅行画
回忆申请季,同时收到英国几所顶尖大学和耶鲁大学offer的王泓懿,选择了后者。耶鲁大学本科设置的建筑专业与英国一些大学的建筑专业不同,这是一个是以文理教育为根基的“非专业学位”,意味着学生可以在专业课之余了解到许多其他人文课程的知识。
“我当时就觉得这种Liberal Arts(文理教育)的形式很吸引我,因为它鼓励你去以更多角度和方式来切入,来了解世界,了解你和世界的关系。”这种理念完美契合了王泓懿的期待,他希望自己不会被建筑专业所限制,而是在满足自己对建筑学的兴趣基础上在本科期间了解更多跨学科的知识。
让一盘食物的出口是一座城
在耶鲁大学与建筑朝夕相处的日子已经有整三年。说起学习建筑带给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王泓懿觉得是明白了如何更系统地看问题。
“可能之前有时候会纠结细节,但是很多东西是beyond physical(超越表面)。你看到的东西它并不只代表你看到的东西,当你慢慢看一个东西,你会看到它的历史,看到它的机制,看到它背后设计上的想法,engineering(工程)角度的想法,包括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
王泓懿曾经上过一门围绕“食物”展开的建筑学专业课,给予了他非常大的启发。这是由耶鲁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主任Michael Schlabs主讲的一门课程。
课上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从研究一种食物开始,到思考食物的呈现,如何设计一个包含建筑理念和巧思的饭盒,再到设计一个能容纳四到六个人来享用这份食物的空间,再到最后如何设计一个城市空间能够满足食物的取材、食物的制作、食物的分享,并融入到当地的有历史文化渊源的环境中。
王泓懿在这门从“食物”出发的建筑专业课的设计图稿
这门课看似从一个偏离建筑很远的事物切入,却让王泓懿前所未有地了解到,如何去探索身边的物与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食物”这门课成了一把铲,让王泓懿掘出一套自己十分受益的方法论。
比如,通过细致的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已知来推未知。学习上他认为凡事应先从小事入手,在搭建好知识的地基后,寻找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去粗取精后总结出一个能够应用和解决社会环境中宏观问题的规律。
正在建筑专业攻读大四的王泓懿觉得,要给建筑一个定义反而成了难事。“很难说建筑到底是什么。它(建筑)更多的是关于人和这个社会的物质交流,或者说物质以及其延伸出来的精神交流。”
王泓懿设计作品:只用一种胶水和纸做的灯具
“大神”是怎样炼成的
除了建筑本身,王泓懿收获的很大一部分能量来自建筑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
耶鲁大学本科建筑专业课的一个特点是以小班授课为主,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授之间的交流都非常频繁。除了lecture(讲座式授课)以外,建筑专业的学生每周还需要参与两次两小时的studio(工作室项目)。王泓懿会在studio课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手头的项目作业,看看彼此的设计进展。除此之外,他也会去每周的TA Session和助教见面,或是在课下找教授聊聊自己学业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
这个紧密的小社群对于王泓懿来说就像一张结实温暖的网,“你万一有问题可以fall back(向后倾倒),然后会有人接住你的这种感觉。”
王泓懿和同学的合影
和自己的同龄人一样,王泓懿很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压力和迷茫。因为周围学建筑的人很少,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除了必经的专业学习之外,还需要攻读深造和长年累月的积累,这显然是一条不那么好走的路。如何坚定自己的内心,克服焦虑和浮躁成了王泓懿当下要面临的阶段性挑战。
他向许多老师倾诉过自己目前的心境,比如那位从“食物”讲到建筑的老师。当王泓懿了解到这位本科毕业于耶鲁的老师,当年大学读到一半去服了兵役、上了战场,他觉得自己的纠结忽然变得不值一提。王泓懿至今还十分清晰地记得那位老师的形容:“跳出学校的氛围,在战场上经历了两年,就有一种脑子里的螺丝都被拧紧的感觉。”
虽然没有人的人生道路是完全重合的,但教授的一番话仿佛给王泓懿打了一针定心剂。“重新再回到、重新再认识这个学校环境,会更加清晰地知道从这个环境中具体想要得到的是什么,想要学习到什么。老师就鼓励我慢慢探索,不用想着高中读完了、大学读完了就一定要读研究生,而是先想好以后长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方面的事,然后再去具体做这些事情。”
王泓懿的设计笔记
另一节建筑课的助教也曾经通过讲述自身经历开导过王泓懿。当越来越提前的就业压力让刚入学的学生就已经为找实习而急得焦头烂额,这位助教便鼓励王泓懿从自身做起,慢下脚步,找回自己的节奏。
实际上,助教本科的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读到一半辍学了。中断学业的助教去工地上搬了几年砖,几年之后才如愿得以返回校园,最终从耶鲁的建筑研究生院毕业。在王泓懿看来,这位助教是那种无论面临任何困难都能定心并朝着目标前进的人。
“在耶鲁我遇到过很多有这种类似经历或者思想上非常有力量的人,会让我觉得要继续加油努力变成这样的‘大神’。”
求学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今年秋季学期,王泓懿终于又回到了阔别一年的耶鲁校园。没有选择Gap的王泓懿回忆起过去一年的学习生活实感不易。
如果是在学校里,王泓懿一天的节奏是早早起来,经常会赶着食堂开门的时间吃早饭,有时还会约上隔壁的日本同学一起边吃早饭边练习日语和教对方中文。他喜欢把课集中排在早上,剩下的时间用来做建筑课的作业,读读书,闲暇之余也会约上三两好友一起喝茶聊天。
但是疫情无疑带来了挑战。不仅是交流机会减少,还因为很多课都是需要讨论的小课,不能缺席的原则和时差的问题便总会冲撞着。“我们组里5个人当时一个在南非,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西海岸,一个在(美国)中部,一个在(美国)东海岸,这个时间真的很难协调,所以说会导致说睡眠方面的问题。”
经常需要三四点钟爬起来上课的作息成了王泓懿的新常态,但在学习之路上,他却丝毫没有因此“劝退”。
“简单来说就是该干啥干啥。你觉得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然后你对于大的社会和身边人的责任,对于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这些明确后就是该做什么做什么。”
王泓懿最近正在着手研究生的申请,希望更远的未来可以去不同的地方探索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筑,然后去做一些和当地契合的事情。
王泓懿设计作品展示
Off the Cliff
New Haven Wastelot Transformation
Dominant Void - Yal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stallation
sectional study project
汽车模型
实习生杨菁菁对本文亦有贡献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upcoming events, please follow us on WeChat at YaleCenterBJ.
更多精彩活动,请关注耶鲁北京中心微信公众号YaleCenter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