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到最后可以在黄池之盟上与晋国一较高下,居功至伟当然是众所周知的名人伍子胥。这位身世传奇的复仇者,辅助阖闾、夫差两代君王一起达成了吴国的霸业。
但是在伍子胥之前另外一位同样从楚国叛逃的人,比伍子胥更早来到吴国,让吴国兴盛起来的人,却不为人熟知。
这个楚人名叫申公巫臣,《史记.吴太伯世家》简单记载了他的事迹,并说正是因为他的作为才让吴国和中原诸侯有来往,但他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提了句“怨楚将子反”,但这怨从何来,却没有说明。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

《诗经.陈风.株林》
其实这一切的源头在《诗经.陈风》那首著名的《株林》中提到的“夏南”有关。
夏南是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子夏徵舒,字子南。夏南母夏姬是郑穆公之女,是名闻遐迩的美妇,嫁到陈国后,引得陈灵公及其大臣孔宁、仪行父的馋涎。《左传·宣公九年》记载,夏南因为知道了母亲与灵公的私情,带领军队杀死了灵公。
陈国是楚国的小弟,争霸的楚庄王站出来主持公道,进入陈国杀掉了夏南。楚庄王准备纳夏姬为妾,但受到了申公巫臣的劝阻,楚将子反也有准备向庄王讨取,也因为申公巫臣的反对没有成功。庄王最后把她嫁给了丧偶的楚国贵族连尹襄老。
几年后连尹襄老去世(也有说法是申公巫臣暗中杀害的),夏姬假托迎丧回到郑国,与刚出使完齐国原本要回国的申公巫臣会合。申公巫臣给楚王写了一封辞呈后,竟然堂而皇之得带着齐侯给楚王的礼物,和夏姬一起私奔到了楚国的敌人晋国那里。
庄王此时已经去世,但子反还在,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愤怒,带着军队把申公巫臣留在楚国的家人杀了个干干净净,所以才和申公巫臣结下了仇怨。
申公巫臣在晋国不过是寄人篱下,无权无势,但因为战略眼光一流,很快就想出了一条灭亡楚国的报仇计划。
当时正是前589年,晋楚争霸已经多年,经历了前632年的城濮之战,晋国胜,前597年的邲之战,楚国胜,双方势均力敌。
申公巫臣建议晋国扶持楚国后方的吴国策应,认为两面夹击之下,楚国必然败亡。
于是晋国多方入手,开始了扶持吴国的计划。
首先,从舆论上宣传吴国的宗室身份,把吴国纳入中原诸侯的大家庭。
按照《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吴太伯是周王室的近亲,但因为在周成立之时平已经“乃奔荆蛮,文身断发”远远迁到了当时的蛮荒之地,所以与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并无来往,正是晋国的宣传才使的大家知道原来在那里还有与大家同源的国度。
后来,文采、人格都卓尔不群的延陵季子到中原各国出使,更是加深了吴国与中原诸侯的感情,普遍接纳了吴国。
虽然同处“荆蛮”,楚是“蛮夷”、而吴却是自己人,到哪里说理去?
其次,就是前584年(吴寿梦2年),申公巫臣“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把中原诸侯的战争手段带了过去。
战车作战
实话说,这两个计划,实际作用都有限。
吴、楚、越国,都处于南方,对什么华夷之辨本来也不在意,楚武王就曾说过“我蛮夷也”,吴国被中原诸侯接纳,也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实质好处。
南方地形复杂,在平原上使用的战车也显得水土不服,战车在吴、楚、越之间的战争根本没有登过场。
吴国用的战船
公子光伐楚,败而亡王舟。光惧,袭楚,复得王舟而还。
但申公巫臣的到来,让吴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知晓了天下大势,一股昂扬向上的斗志油然升起,国家实力开始逐渐上升,为后来阖闾、夫差的崛起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