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作者:左岸枫史

《水浒传》讲述了一群聚集在水泊梁山的108位好汉的故事。

这群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都身负绝技、本领过人,也都因为种种原因被迫落草为寇。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他们中有人的形象偏向正面,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代名词,也有人性格多面,惹起众多非议。

董平是书中出场较晚的一个角色,与梁山其他好汉间交情相对浅薄。

虽然一手双枪用得出神入化,战场之上屡次夺得奇功,但却因为贪图美色留下了话柄。

在梁山好汉论次排名时,董平位列十五,同时也是五虎将当中座次最低的一位。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暴烈如火的性格</h1>

晁盖过世后,梁山泊主的位置落在了宋江与卢俊义两人当中。

寨中意见很不统一,宋江便提出了一个办法,恰逢钱粮短缺,二人分别带领一队人马去攻打梁山附近的两个州府,谁先攻破谁就是梁山泊主。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宋江去了东平府,卢俊义则去了东昌府。虽然实为攻打,宋江依然提前写了一封战书送到东平府内,若是太守程万里愿意归降,就不必大动干戈。

程万里接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找来兵马都监董平商议,董平听说立刻暴跳如雷,当下就要杀掉前来送信的宋江使臣。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兵家都遵循的一个道理,程万里劝阻董平后,董平依然命人将两个使臣五花大绑,打到皮开肉绽,随后扔出了城外。

无缘无故被攻打固然气恼,但是董平这种做法,无疑显露出了自己气量狭小,暴躁易怒的一面。

宋江见此等情形,知道难逃一战。史进主动提出自己在东平城内有旧相识,请缨进城打探消息,没想到李睡兰等人不顾旧日情分,向程万里通风报信,使得史进被捉。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董平见到史进后,为了从他口中得到消息,对其严加拷打、手段用尽,可惜却一无所获。

梁山好汉中,很多人都以“义”字为先,对英雄有惺惺相惜之意。

虽然大家最开始可能分处不同的阵营,但也会在心中互相欣赏。

史进作为梁山的一员将领,不幸落难沦为阶下囚,董平对其没有半分敬意,反而百般折辱。

董平探听不出消息气愤不已,却又想到此时城中可能有众多潜伏的宋江手下,宋江多半还会差人来解救史进。

这正是一个主动出击的好机会,于是他连夜清点兵马杀入宋江寨中,想要出一口恶气。

董平杀到宋江阵前时,宋江眼前不由一亮,因为董平不但擅长双枪,有勇猛之风,而且面相俊朗。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原来董平此人除去有过人的武艺,还精通各种三教九流,会一些音律上的风雅之事,因此有“风流万户侯”的美名。

宋江登时起了爱才之心,想要收服董平为梁山效力。宋江先是在城门下对董平大骂,激起他的怒气。

董平本就是气量狭小之人,果然中计,率兵追击宋江百余里,最终被事先埋伏下的一丈青与孙二娘两位女将活捉,押解到宋江面前。

宋江连忙解去董平身上的绳索,并责怪属下对董平礼数不周,一番虚假的客套之后,宋江提出想让董平归顺。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忘恩负义的行径</h1>

董平既已被捉,又看到宋江对自己如此欣赏,不用旁人再多费口舌,就很轻易地答应下来。

他不但答应要为梁山效力,还替宋江出谋划策要如何打下东平府。他告诉宋江等人,程万里原本不过是一个门馆先生,现在身居如此高位,不知残害了多少百姓。

董平翻脸的速度让人实在瞠目结舌,书中并没有关于程万里平日为官作风的负面描写,贪婪残忍都只是董平的一面之词。

他在程万里手下为官多年,且很受其看重,因此一定也蒙受过程万里的恩惠,此时不但倒戈,还要反咬一口,人品着实不能令人恭维。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一番商议过后,董平提出让宋江先放自己回去,骗开城门,不费一兵一卒就能为宋江等人开路。

城门大开后,宋江命令属下不得伤害城中百姓,而董平却单枪匹马直奔太守府邸,杀光了程万里全家,只留下了程万里的女儿。

原来程万里的女儿姿容绝美,而董平也没有娶妻,他曾多次向程万里提亲要娶其女儿,只是程万里一直没有应允。

宋江带兵攻城时,程万里找到董平商议对策,董平还曾趁机提出让程万里把女儿嫁给自己。

程万里心中不想应下这门亲事,但是却又必须依靠董平退敌,便安抚他此时大战在即,如果自己立刻嫁女,难免要落人口舌,等到危机解除后,再办亲事也不迟。

董平听到程万里如此推托,心中十分不快,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摩擦居然已经转变成了促使董平痛下杀手的深仇大恨。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水浒传》中贪慕美色的英雄很少,为了美色能做出杀人父母事情的,也就董平一人。

虽然书中后续没有提及程万里女儿的情绪,但是遭此横祸,又被强娶做杀父仇人的妻子,寻常人等心中一定会有愤恨。

董平如果对程万里之女是真心爱护的话,也不可能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

况且董平在不了解宋江等人品性时,就答应替他们打开城门,他不清楚宋江属下会不会烧杀劫掠,等于将全城百姓的性命一并拱手相送。

董平作为身居高位的东平府将领,守护百姓安危是首要职责,但从他的做法来看,根本没将数万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董平归顺梁山后,被排在了第十五名的座次,还与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同列为五虎将。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经常有人对董平的座次提出质疑,认为他出场较晚,也不见有什么显著功勋,且与梁山其他人非亲非故,不应当担此重任。

但梁山英雄的排行,主要还是以能力为标准。董平能被提拔到这个位置上面,足以见得他本人能力出众。

在梁山后来大大小小的战事里,董平都有过出色表现,只是武艺上的优秀固然重要,却不足以弥补他其余的短板。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有勇无谋的作风</h1>

与董平暴烈的性格相符,他作战时屡屡喜欢冲在前阵,是数次战斗中的急先锋,因此有个“董一撞”的名头。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无论是三败高俅,还是勇破水星阵,不俗的表现都为其争得了响亮的名声,可在最后攻打方腊的战争中,董平被自己的有勇无谋葬送了性命。

独松关阵前,周通失去了性命,董平立志要为他复仇。他在第二天跑到独松关下大声叫骂,没料到防关上有火炮。

在董平叫骂之时,火炮冷不丁地打下来,炮风擦在董平的左臂,董平被属下带回营中时,左臂已经无法动弹,只能用夹板束缚住。

报仇没成功,自己反倒也受了重伤,董平惯常使用双枪,如今只有一只手能够作战,威力自然是大打折扣。

可他无论如何都咽不下这口恶气,还想着要去替自己与周通复仇,被卢俊义好歹拦下,让他静心养伤。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过了一夜后,董平觉得自己的左臂已经没有大碍,他悄悄瞒过卢俊义,只带着副手张清,两人一同朝独松关行去。

独松关上下来厉天闰与张韬两人对战,双方本是势均力敌的对手,但董平左臂受伤用不上力气,在厉天闰的攻势下只能退步。

张清提枪助阵,却失手扎进了松树里,拔枪的时候厉天闰趁其不备将张清一枪刺杀,而董平也被张韬从背后砍成两段,两位梁山好汉因董平一人的鲁莽,便就此壮烈牺牲。

在攻打方腊的全过程中,梁山折损将领众多,但董平确实是去世过早的一位。

而董平的有勇无谋,在书中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他的急勇既是作战的优点,也是他的缺陷。

在刚刚降伏于宋江之时,董平随宋江一同去往东昌府帮助卢俊义,当时张清正是东昌府的守将,对敌时擅用飞石,连续打败了梁山许多将领。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董平想着自己刚刚归降,无论如何也要立下一点功劳,上山时才有光彩。他纵马与张清战得难舍难分,张清不敌时转身跑马归阵。

董平见张清有败退迹象后得意忘形,骑马深追,却忘记了张清善用飞石,被一个石子打伤了耳朵。

不过是这次的鲁莽没付出惨重代价,而征讨方腊时的董平,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结语</h1>

相较于林冲、武松等个性鲜明,且着墨较多的角色,董平的存在感要薄弱很多。

但是从董平身上,读者能够看到与以往英雄不同的一面。

重读水浒,看梁山好汉之董平的真实一面:忘恩负义、有勇无谋暴烈如火的性格忘恩负义的行径有勇无谋的作风结语

作者没有把目光一直放在他英武勇猛的本领上,而是不吝于将其残暴的个性揭露出来,让读者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所以我们看到的有关董平的讨论里,更多的是冲突与矛盾,他的座次是否有失公允,他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否足以与林冲等人平起平坐等。

但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这个人物有着丰富的形象,且这一点不需要通过大量笔墨就足以证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