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作者:太史春秋

1950年5月19日,这天,正值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诞辰60周年。《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出版了有关胡志明的革M经历,同时还附上了一张画像。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在广东,一个年近45岁的中年妇女,看着报纸上的胡志明惊呆了。这不是我日思夜想的丈夫李瑞吗?怎么又成为越南主席胡志明呢?

她仔细端详着照片,反复阅读报纸上的人物介绍,最后坚信,这个胡志明就是她曾经的丈夫。

20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希望,于是她赶紧向单位领导汇报了自己和胡志明的情况,同时,还给越南驻中国大使馆写了一封信,请求联系越南,争取早日和他的丈夫团聚。

可是,寄出去的信还是石沉大海、音讯杳无。

这个普通的中国护士,难道真的是越南领导人曾经的妻子吗?他们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翻开历史,去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故事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胡志明其人</h1>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1890年,胡志明出生在越南的一个书香世家里,他原本叫阮必成,父亲曾中过科考副榜。

从小他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特别是熟悉汉语,就连粤语等方言也不在话下。

当时越南还是法国的殖民地,看到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胡志明从小就立志要为国家寻求出路。当他15岁时,便开始参加反法活动。接着去英国、美国,法国等国游学。同时他还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成为越南的第一个共产党人。

在法国,他幸运地认识了周恩来、蔡畅等,这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随后他又辗转去了莫斯科求学。

1924年, 受共产国际的派遣,胡志明以莫斯科中国顾问鲍罗廷的翻译的身份,化名为李瑞,来到广州。

在这里,他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一个女孩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

她就是曾雪明。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曾雪明原本出生在一个家庭殷实的家庭,父亲常年在美国从商。可是在她十岁时,父亲不幸离世。在姐姐的带领下,她学习了助产术,后来成为广州罗秀云医务所的一名助产士。

虽然是一名普通的护士,但是她内心却非常积极进取,经常和邓颖超、蔡畅等优秀青年一起参加革M活动,并成为了好朋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6">转角遇到爱</h1>

1925年的一天,曾雪明和蔡畅聊完妇女活动后,准备离去。就在她下楼梯时,竟撞上了一个中年男子,他就是化名为李瑞的胡志明。场面似乎有点尴尬,但是出于礼貌,曾雪明赶紧退在一边,向来者致以微笑,以示道歉。

可就是这一笑,在胡志明心中深深地定下了烙印。从蔡畅口中,他知道这个年轻可爱的小姑娘叫曾雪明,是一名护士。

当他得知曾雪明也是一名进步青年时,眼中不禁泛起了渴望的光芒,蔡畅知道,这个35岁的大龄青年动情了。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于是,在蔡畅和邓颖超等人的撮合安排下,李瑞和曾雪明喜结连理。那时他35岁了,而曾雪明年仅20岁。在那个年代,一对年轻人,他们冲破了国籍的界限,冲破了年龄的限制,更打破了世俗的偏见,仅凭一腔热血而义无反顾地走到了一切,实属不容易。

1926年10月,曾雪明和李瑞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蔡畅、邓颖超作为证婚人也出席了此次婚礼。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婚后,曾雪明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常年漂流在外的李瑞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同时,在李瑞的引领下,曾雪明的思想觉悟提高得更快,随后她也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7">新婚离别</h1>

可是,甜蜜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新婚半年,广州形势很严峻,李瑞等同志不得已紧急转移。

夫妻俩依依惜别,临行前,李瑞再三嘱咐曾雪明:多保重,等候我的消息,我将回来和你团圆。

可是,殊不知,因为这句临别告白,曾雪明竟然用一生去等候,等待她丈夫的归来。

就这样,李瑞辗转南北,先后去了武汉、上海等地,后来他还去了莫斯科,第二年又去了泰国。很多革M圣地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足迹……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话说曾雪明,当丈夫走后,她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她就回到母亲身边一起生活,同时为了生计,她不得不干起了老本行,在诊所当起了助产士。

母亲梁氏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因为她生育的10个子女中,只有两个孩子存活下来了。所以对生孩子这事,她一直心存芥蒂。同时,考虑到李瑞不在身边,更没有人来照顾这个家。于是,她劝说女儿放弃了这个孩子。

最后,母命难违。曾雪明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孩子打掉了。原以为,自己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生孩子,可是没想到,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竟然成为她心头的一大痛点。

漂泊在外的李瑞,其实无时不刻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可是那时时局动荡,哪怕是捎一句平安都是一种奢望。

期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

其一,1928年当他来到泰国后,以“ 陶九”为名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与妹相别,转瞬年余,怀念情深,不言自晓。兹因鸿便,遥寄寸笺,俾妹安心,是我所望,并请岳母万福。拙兄瑞。”

不幸的是,这封信特W所截,没能到达妻子之手,目前存放在法国国家档案馆中。

其二, 1930年当他回到上海,想和曾雪明一起汇合,然后一起出国。考虑到信件能到达妻子的手里,他还并且说明,如未按期到来,他将独自出国。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封信仍然没能送到曾雪明手中。后来,当得知丈夫写给她的这些信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了。听到这些消息,曾雪明不禁伤心欲绝,命运真是作弄人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8">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h1>

1931年,曾雪明带着母亲去香港看病。一个机缘巧合,她得知丈夫李瑞在香港被捕,并将会公开庭审。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于是,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庭审现场,可是,她只能远远看着受审的丈夫,李瑞却根本不知道他日思夜想的妻子就在人群中焦急地注视着他!

后来,曾雪明想了很多办法想去探监,但都以各种理由被拒绝了。就这样,近在咫尺的夫妻俩再也没有见上面。这一别,就是一辈子。

于是,此后很多年,曾雪明都没有得到丈夫的任何消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9">无尽的等待</h1>

因为丈夫是越南人,冥冥之中,曾雪明会特别关注越南的一切消息。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她知道,1945年越南共和国成立了,领导人是胡志明。

她也知道,1950年1月中越两国建交了。

可是,她压根没有把自己的丈夫和越来方面联系起来。

直到1950年5月19日。

当看到自己等了一辈子的丈夫,成了越南最高领导人时,她禁不住嚎啕大哭。也许是释放多年的痛苦,也许是喜极而悲的表达吧。

后来,多方联系无果后,曾雪明想到了当年的证婚人蔡畅,当时她已经是全国妇联主席了,想必她是最有发言权的。

后来蔡畅的回答是:

胡志明确实就是李瑞,曾雪明的丈夫。

可是,即便如此,如今两人地位悬殊太大,加上胡志明也有他的身不由己啊!

广州当地政府希望理解这件事的难度,并希望她忘掉过去、安心工作。

如果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组织一定会想法解决的。”

慢慢地,曾雪明释怀了,只要知道丈夫一切安好,她也放心了。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其实,曾雪明并不知道,胡志明并非薄情寡义之人,身为最高领袖,他有太多的不得已。从他改名为“胡志明”,其中的“明”字,这何尝不代表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啊!

曾经他提出要把中国妻子接回去时,却遭到了越南当局的强烈反对。一个堂堂国父,怎能娶一个异国的女子?

再加上,胡志明曾宣誓“越南不解放,将终生不娶”。因此,一些当局竟把这个作为要挟和限制胡志明的枷锁。

至此,胡志明的传奇一生中,他“终生未娶”以致孤独终老。远在中国的曾雪明,同样孤独地守候着他们曾经的诺言。

1950年广东一妇女看见报上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痛哭:这是我丈夫胡志明其人转角遇到爱新婚离别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见面无尽的等待

1969年,当得知胡志明逝世的消息后,曾雪明再也抑制内心的悲痛,她在墙上挂上了胡志明的像,相框上披上了一层黑纱,摆上香烛,悼念她永远的爱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