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岑曾说,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学会舍得和放弃,才能过上一个轻盈的人生。
这和《断舍离》一书的作者山下英子的观点不谋而合。
山下英子是日本的一名杂物管理咨询师,从2000年开始,她在全国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还因此吸引全国人民进行断舍离。
《断舍离》一书,致力于让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断舍离,来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从而过上舒适又自在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接下来我就分三个部分为大家讲解书中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不需要的东西,当断
如今,各种商品层出不穷,竞争十分激烈。商家为了生存,会想方设法去吸引客户的购买欲,比如利用消费者捡便宜的心理,设置各种打折陷阱等等。
而我们很多人会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买很多看着便宜但不需要的东西,导致家里的储物柜被塞得满满当当。甚至有人因为疯狂购物,差点酿成大错。
比如,之前有报道说,一位男子想轻生,原因是妻子总是无节制地贷款网购,而他每个月只有几千块的工资,好不容易还完20多万,没想到妻子又欠了30万。面对不听劝的妻子,男子精神崩溃。
后来,在民警的劝说下,他妻子承认了错误,并答应以后好好工作,一起还钱,他才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这个妻子无法控制自己的购买欲,不仅破坏了家庭关系,还差点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
为了控制购买欲,作者建议我们在购买时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物品是不是当下自己必需的、合适自己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不要买。
每次购物时,如果我们都这样实践的话,就可以从源头切断没用的东西进入家中。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断舍离的第二步了:把家里多余的东西统统清理掉。
第二部分:多余的东西,当舍
所谓家里多余的东西,是指自己当下不需要的、不适合的、不舒服的东西。
作者拿自己的切身经历举例:之前为了学习英语,她买了一年的、按月寄的英语教材,但是她因为各种理由始终没有学习。每次看到那些教材,她都感到压力好大,索性直接把它们打包放进箱子里收起来了。
很久以后,当她再次打开箱子的时候,发现家里的CD播放机已经放不了磁带,书也过时了。因此,她果断把那箱书处理掉,顿时感到痛快极了。
她不由得感慨,如果早把那些书处理掉,她就不会因为一直没看它们而内疚这么多年了。
在讲座期间,作者认识了很多家里堆满破烂儿的人,这些人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逃避现实型。他们平时工作很忙,几乎没什么时间待在家里,也就没法收拾房间了。另外,他们一想到家里到处都是破烂儿,下班了也不想回家。
第二类是执着过去型。他们会把相册、奖状或奖杯之类的统统收起来,舍不得扔,因为那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那里是他们最留恋的过去的美好时光。
最后一类是担忧未来型。他们总是担心未来会陷入一些困境,所以会过分地提前囤一些大米、油等各种日用品,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帮助我们扔掉家里的破烂儿,作者建议把多余的东西都扔掉或送人,只留下自己需要、合适的、舒服的东西就可以了。
此后,家中只剩下适量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会让我们心情舒畅很多。
完成了断和舍之后,接下来还有一步,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第三部分:对物品的执着,当离
所谓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就是指通过收纳整理,让每件物品各得其所,物尽其用。
为此,作者建议我们用7:5:1的总量限制原则来创造出一个充足的空间。
所谓7:5:1原则,就是指在抽屉、衣柜等看不见的储物空间,我们只放满7成;在碗柜、餐具架等看得见的储物空间,我们只放满一半;而在装饰性的别人看得见的储物空间,我们只放满1成即可。
之所以留出这些空间,是为了让我们有欲望和心情去收拾整齐它们。而且在这个总量控制原则下,通过反复的断和舍,永远只有最好的东西留下来。
渐渐地,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品味也在不断的提升。
打个比方,我们将普通玻璃杯换成高级酒杯的时候,刚开始可能会以“自己用了好可惜”来贬低自己。但是等适应了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是可以使用更高级的东西的。自然而然地,自己的品味就随之提高了。
所以说,断舍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逐渐认清自己内心想法的过程。
通过断舍离这三步,我们的居住环境会焕然一新,我们会感到轻松愉悦,从此过上舒适又自在的生活。
讲到这里,《断舍离》这本书就解读完了。我们再来一起梳理一下今天分享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了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进入家里;其次,我们讲了应该扔掉或捐出家里多余的东西;最后,我们讲了要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打造一个充裕舒服的居住环境。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人生,其实就像是你的房间。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通过断舍离,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过上一个全新的美好生活。
#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