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蜓蚞、虺蜓、螟蜓、蜓翼、青蜓、蜻蜓、蜻蜓點水、蜻蜓撼鐵柱

蜓蚞,◆蚱蟬的別名。○《爾雅‧釋蟲》:“蜓蚞,螇螰。”○[郭璞]注:“即蝭蟧也,一名蟪蛄。○[齊]人呼螇螰。”○[郝懿行]義疏:“今東[齊]人謂之德勞,或謂之都盧,[揚州]人謂之都蟟,皆蜓蚞、螇螰之語聲相轉,其不同者,方音有輕重耳。”(均见《汉语大词典》)

虺蜓,◆蜥蜴和壁虎。泛指蟲豸。○[晉][葛洪]《抱樸子‧廣譬》:“玄雲為龍興,非虺蜓所能招也。”按,蜓,蝘蜓。○《說文‧蟲部》:“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

螟蜓,◆傳說中的鬼神名。○《古文苑‧黃香<九宮賦>》:“槁律屈而卻梁黨,仆巷溏而觸螟蜓。”○[章樵]注:“皆鬼神名。”

蜓翼,◆《尸子》:“[荊莊王]命[養由基]射蜻蛉,王曰:‘吾欲生得之。’[養由基]援弓射之,拂左翼,王大喜。”後因以“蜓翼”指射箭的微小目標。○[北周][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非有心於蜓翼,豈留情於戟枝。”

青蜓,◆即蜻蜓。○[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中:“烏足之根為蠐螬,久竹生青蜓。”○《太平廣記》卷四七三引[唐][李淳風]《感應經》:“[司馬彪]《莊子》注,有童子埋青蜓之頭,不食而舞。曰此將為珠,人笑之。”

蜻蜓(\蜻蝏),◆1.昆蟲名。身體細長,胸部的背面有兩對膜狀的翅,喜生活在水邊,捕食蚊子等小飛蟲。○[晉][張華]《博物志》卷四:“五月五日埋蜻蜓頭於西向戶下,埋至三日不食,則化成青真珠。”○[唐][王建]《戴勝詞》:“紫冠采采褐羽斑,銜得蜻蜓飛過屋。”○[清][惲敬]《<聽雲樓詩鈔>序》:“夫人之耳不可執,不可恃也,蟻動而以為牛鬥,蜻蝏翼而以為曳大木,震雷發乎前而聾者不聞。”○[冰心]《寂寞》:“你看那邊水上飛着好些蜻蜓,一會兒要下雨了。”◆2.指仿蜻蜓狀製成的髮釵。○[五代][張泌]《江城子》詞之二:“綠雲高綰,金簇小蜻蜓。”

蜻蜓點水(蜻蜓点水),◆1.語出[唐][杜甫]《曲江》詩之二:“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謂蜻蜓飛行水面產卵,尾部觸水即起。○[宋][晏殊]《漁家傲》詞:“嫩綠堪裁紅欲綻,蜻蜓點水鳥遊畔。”○《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這邊兩個新人在新房裏乍來乍去,如蛺蝶穿花;欲即欲離,似蜻蜓點水。”◆2.用以比喻做事膚淺不深入。○[費孝通]《訪美掠影‧應用壓倒理論》:“我要和他們交流,那就必須弄清楚這些新名詞,這卻不是這一個月蜻蜓點水式的訪問所能做到的。”○《人民文學》1981年第7期:“而以蜻蜓點水的體驗生活方式來進行補充,也只是掙一個花一個,躉一點賣一點,不能用之不竭。”

蜻蜓撼鐵柱(蜻蜓撼铁柱),◆形容自不量力。○《西游記》第三回:“那些猴不知好歹,都來拿那寶貝,卻便似蜻蜓撼鐵柱,分毫也不能禁動。”亦作“蜻蜓撼石柱-蜻蜓撼石柱”。○《西游記》第四二回:“好便似蜻蜓撼石柱,怎生搖得半分毫?”蜻蜓撼石柱,◆見“蜻蜓撼鐵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