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江和赵本山都出生在1957年,小时候相比于赵本山的到处奔波谋生
潘长江的家庭情况要好得多,父亲潘林生,母亲王晶是东北小有名气的评剧演员,

自幼受到父母的熏陶,唱、念、做、打四功样样都会,
但是他的身高一直限制了他的角色,
他曾经说过自己小时候患了一种叫消渴症的绝症,需要不停地喝水和上厕所,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
他靠着自己的意志克制喝水的欲望,最后这个病好了,但是也影响了发育,
导致后来个子长不高,父母对他很愧疚。
开始登上舞台,潘长江只能演一下丑角,父亲则告诉他“不管个高,个矮,你都是一个男人,丑角演好了,你照样有出息”。
潘长江20岁时结识了未来的妻子杨云。当时是乡政府的广播员,
在杨云去县里考花旦时,潘长江全程陪同,一来二去就产生了感情,
但是这段感情当时不被看好,理由也很搞笑,
戏曲杨家将中潘杨两家是死对头,有“潘杨不结亲”的说法。
但是实际“潘杨”的意思恰恰相反,当然年轻人哪里会管这些,两年后他们结婚了,后来他们给女儿取名“潘阳”。
结婚后的潘长江被调入铁岭市民间艺术团,主演了《四声调戏猪八戒》《八旗子弟》等等。
但是当时的戏剧主要是地方的剧目,很难向全国推广,就是现在也很难。
当时一种新的表演形式诞生了,就是“小品”,虽然类似的节目一直在演,但是还没有用这个词定义。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经过春晚的传播,收到了普遍的好评,
各路人马纷纷冲进小品圈,赵丽蓉老师原来也是评剧演员,后来最被人知道的还是小品演员的身份。
陈佩斯、赵本山、赵丽蓉、黄宏、潘长江等共同创造了小品百花齐放的九十年代。
潘长江凭借《猪八戒拱地》获得第三届国际青年戏曲节个人表演金奖之后,开始转型做小品演员。
1992年潘长江带着自己的作品《草台班子》参与春晚的彩排,但是最后被毙了,虽然失败,但是也算一次宝贵的经历,
到了1993年,潘长江再次带着自己的作品《桥》再次冲击春晚,这次成功了,这也是潘长江最重要的而作品之一。
但是潘长江最知名的小品还要数《过河》,获得了当年的小品类二等奖。
当年的大部分春晚语言类节目是现有的主题,每个团队申请对这个主题进行创作,
有两个主题“科技新农”和“大中型企业改革”没有人领,后来编剧崔凯写了“科技新农”,
冲突不够,就加入了歌舞元素填补矛盾冲突的缺失,
本子好了之后,导演专门找到潘长江把本子给了他,基本功扎实的潘长江圆满完成了节目中的歌舞成分,还火了一首歌。
从此潘长江的一溜头发和陈佩斯的光头、赵本山的帽子成了三个人最重要的标签。
当然在赵本山、陈佩斯、赵丽蓉的90年代,潘长江的小品大部分被掩盖了。
这期间除了演小品,他还出演了多部电视剧和电影,
随着陈佩斯老师被封杀、赵丽蓉老师的去世,春晚小品的舞台似乎变成了一枝独秀。
相对于冯巩的老调重弹、黄宏的一成不变,新千年潘长江的偶尔登台也能带来惊喜。
但是赵本山的团队持续输出能力太强了,何庆奎的编剧让赵本山的每个小品都有深度有内涵,
即便是后来因矛盾铁三角不合作了,赵本山也能及时找到宋丹丹补位,
新千年之后,获得所有语言了一等奖,直到这个奖取消。
这个时期的潘长江小品虽然也很欢乐,但没有留下什么经典。
但潘长江毕竟是个上进的人,那个年代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如日中天,除了大舞台、小品,还有就是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马大帅》、《刘老根》都是该题材的经典电视剧,也是观众了解东北人生活的最佳途径。
《马大帅》还被戏称“半部电影史,一部马大帅”,至于后来的《乡村爱情》系列,前几部也是经典。
题材的热门,加上可以在央视播出,潘长江也主演了多部这种题材的电视剧。
当然因为身份的原因,潘长江不能收徒和开大的影视公司,
于是就出钱让弟弟创业,前期亏了很多钱,但是依旧支持弟弟,最后成立了影视公司。
投资拍摄了多部经典的新农村题材电视剧,这个时期和赵本山在电视剧方面可以说是并驾齐驱,
只是后来潘长江年龄大了,不能再出演类似电视剧的主角,后备力量没有培养出来,公司才慢慢退出。
2013年赵本山宣布退出春晚,接下来的几年潘长江连续多次上春晚演小品,《车站奇遇》《网购奇遇》《老伴》《学车》《“儿子”来了》等,
和之前一样,每次都拿自己的身高开涮,配合蔡明的“毒舌”,
虽然每次都能出几句金句,但是现在的观众对这种“侮辱人”的作品似乎不是很感兴趣。
加上诞生了一个新的团队开心麻花,潘老师的小品始终不能登顶。
这期间国内各真人秀节目井喷,潘老师体格“健壮”,能自黑,且没有“老艺术家”包袱,自然是综艺节目的首选。
他也是参加了无数档的综艺节目,这些综艺节目为潘老师加分很多,放得下架子的“老艺术家”谁不喜欢。
除了综艺,还有就是加了短视频平台,当然他不是最早加入的“老艺术家”,但确是涨粉最多的。
别的“老艺术家”开了短视频,也就在上面教教做人的道理,或者讲一下过去的经历。
潘长江不同,他的视频都是搞怪的,还带着一家人一起拍,重要的是更新频率很高。
潘老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新事物,按道理到了他这个年纪,肯定会爱惜自己羽毛,
但是潘老师对于邀请似乎来者不拒,网剧邀请是能演尽演,比如之前的《水浒传之血战狮子楼》。
当然这些都是他的本职工作,直到他尝试了直播带货,口碑一落千丈,
以前的口齿伶俐变成了现在的满足跑火车,以前的“接地气”变成了现在的“无节操”。
从小学习评剧,结果小品盛行。
改行做小品,结果那时候的人才太多了,
后来又改行当导演,开公司,但是因为不能收徒导致后期乏力,
好不容易赵本山退休了,结果小品舞台又出现了一个开心麻花。
一直在改变方向,结果一直被人压着。
搞了短视频和直播,结果万物的尽头是“带货”,凭借三十年的口碑收获得无数“家人”,不到一年就从“潘叔”变成了“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