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卓最怕的并不是关东义军,这支部队您听说过吗——品三国(17)一、名将的悲哀二、士人的气节三、复杂的义军四、可怕的对手

上文说到了董卓的暴行,那么现在就聊聊反董的势力吧。

其实严格来讲,董卓最怕的部队,目的并不是反董,而是推翻东汉朝廷。

为叙述方便,我把它放在了最后,如果您好奇心比较重,可以直接跳过去看,但千万别忘了再回来哦,不然流量都用掉了,不回来多亏啊。

董卓最怕的并不是关东义军,这支部队您听说过吗——品三国(17)一、名将的悲哀二、士人的气节三、复杂的义军四、可怕的对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6">一、名将的悲哀</h1>

咱们先从朝臣开始聊起,除了之前提过的袁绍和丁原以外,还有一位看似威胁最大,却间接成了董卓帮凶的名将——皇甫嵩。

皇甫嵩,原本有能力讨平凉州之乱,只是转眼间,灵帝驾崩,何进被杀,宦官被灭,董卓乱汉,一切都来得太过突然。

此前,汉灵帝曾在病重之际,令皇甫嵩接管董卓的兵权。面对董卓的抗旨不尊,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劝叔叔兴兵讨伐,可那位老好人只上了一道不痛不痒的奏折,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怒和对董卓的谴责……

待董卓进驻洛阳,皇甫嵩统兵三万,驻扎于扶风,盖勋劝他伐董,他不听,正巧董卓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临行前,长史梁衍再劝皇甫嵩,并为他划出美好蓝图,可他还是不听。

这里插一小段,在梁衍劝皇甫嵩的过程中,有一句话很重要——“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

您各位眼熟吗?后来的沮授、郭嘉、毛玠,这些三国时代赫赫有名的战略家,都说过类似的话,所以我一度认为,这个叫梁衍的长史非常厉害,可惜,关于他的史料太少了。

皇甫嵩,身为汉末第一名将,却执意要去送死,这是何等的悲哀,如果能听劝,或许他的地位不仅仅是武庙六十四将之一,更是被后世无比崇拜的英雄。

可惜,历史哪会有如果,只有后人的感叹罢了。

好啦,感叹先收一收,再聊聊京都的士人集团。

董卓最怕的并不是关东义军,这支部队您听说过吗——品三国(17)一、名将的悲哀二、士人的气节三、复杂的义军四、可怕的对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2">二、士人的气节</h1>

董卓以高官厚禄拉拢士人,又以强硬手腕震慑他们,这些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太尉黄琬、司徒杨彪,都拜服在董卓的“石榴腰”下,至少《资治通鉴》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士人集团不都是软蛋,他们或许上阵杀敌不太行,可背后算计你、阴你一下,那是可以有的。

当然,卢植是个例外,这个憨憨和皇甫嵩一样,都是“政治渣”,似乎三国时代也没有“完人”,武力爆表的通常没脑子,有脑子的通常不会玩政治,会玩政治的又通常干不了杀人的勾当……

总之,士人的气节,董卓不会明白,当他把持朝政,士人集团几乎默不作声时,便天真地以为他们怕了,他们站在了自己这边,他们不会再造反了。

那是因为他们在寻找机会,只要董卓露出破绽,就会毫不留情地出手!比如越骑校尉——伍孚。

至于所用的刀是否叫“七星刀”,我只能说,有这个可能,只是可能性几乎为零。

起初,伍孚并没有表现出反对之意,直到董卓召见,自知有了一对一近身的机会,就在朝服之下藏一把佩刀,言语之间,神态自若,当董卓送他至閤中,便拔出佩刀刺向董卓。可惜,董卓的力气太大,又是个灵活的胖子,伍孚一击不中,反而被拿住了。

董卓怒问伍孚是不是想造反,而伍孚则大声说道:“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

此话一出,便知结局不似孟德献刀那般戏剧,伍孚被杀,也成就了忠臣之名。

董卓最怕的并不是关东义军,这支部队您听说过吗——品三国(17)一、名将的悲哀二、士人的气节三、复杂的义军四、可怕的对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3">三、复杂的义军</h1>

终于要说“反董联盟”了,由于在原本的官位之上,又被盟主袁绍临时授予了一个头衔,所以他们只能算半个朝臣,比如袁绍自己,原本的身份是渤海太守,后自称车骑将军。

有意思吧,打着“反董救国”的旗号,做出来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越权干了天子的活!尤其盟主袁绍,在他起兵后不久,董卓就将他叔叔袁隗,以及留在京都的袁氏宗族杀了个干净,这是何等的大仇啊,结果袁绍竟然不思进兵,却想着另立一个皇帝……

可想而知,这帮人虽为义军,却没几个真心反董的,他们中有不少人,可能连董卓的兵马都没见过就起了内讧,最终或散或灭,成了不折不扣的笑话。

关于反董联盟,有太多东西可聊,比如“到底有没有十八路诸侯”、“没来的那几路是个什么情况”等等,只是这些聊起来篇幅会比较长,单单一个“活动发起者”就得绕弯,不信我给您捋捋:

您看,这只是简单地陈述一下,对历史不太了解的朋友,恐怕会看晕吧。所以咱这里,只简单聊聊这个联盟是怎么回事,其他的问题就留待以后再说吧。

那这个联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联盟中的群雄多起兵于函谷关以东,所以称他们为关东军,为了区别某支臭名昭著的部队,后人通常称其为“关东义军”,至于他们“义不义”,就像“朝臣”一样,算有一半吧。

总之,这支联盟军雷声大,雨点小,董卓怕的,也并非是他们,而是怕他们与另一支部队联手,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董卓最怕的并不是关东义军,这支部队您听说过吗——品三国(17)一、名将的悲哀二、士人的气节三、复杂的义军四、可怕的对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0">四、可怕的对手</h1>

董卓最怕的究竟是谁呢?

这支部队,就是以郭太为首的黄巾军余部,因起兵于河东郡的白波谷,便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称号——白波军。

这您就理解了吧,农民军,怎么可能和关东的那些诸侯联合啊,他们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除非其中有人立场不坚定,转了性。

等等,农民军?曾经被政府军打得稀碎,何况现在的董卓手握更为凶猛的西北军,他还怕什么呢?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怕白波军南下,切断退路。

河东郡位于弘农以北,如果郭太率军南下,将切断董卓去往长安的路,那是非常要命的,白波军是一支拥有十多万人的大部队,董卓想要带着朝臣及洛阳百姓一起突围,基本不可能。

二、白波军打败了中郎将牛辅。

董卓的女婿牛辅,在军中很有威望,李傕、郭汜,包括贾诩,都曾是牛辅部下。至于战绩方面,此前的记载不多,聊两个后面的吧:您说吕布厉不厉害?他曾派兵围剿牛辅,结果大败而回;还有朱儁,之前我们没少聊他的故事,但面对牛辅,竟吓得不敢进兵……

只是可惜,这样的一支部队,有前劲没后劲,面对董卓的疯狂进攻,郭太战死,白波军溃散,杨奉等将领投降,韩暹等将领各自为战,直到曹操迎献帝东归,便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董卓最怕的并不是关东义军,这支部队您听说过吗——品三国(17)一、名将的悲哀二、士人的气节三、复杂的义军四、可怕的对手

这就是史料有载,且对董卓来说最有威胁的四个势力。

其中,士人集团看似力量最弱,却最终要了董卓的命,而看似力量最强大的关东义军,撑死算惊出了董卓一身汗吧。下一篇文章,我们再好好聊聊这支复杂的联盟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