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
长汀县,又名汀州,位于福建西部,建城于汀江(客家的母亲河)河畔,“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烟锁济川桥”,说的就是长汀当年的盛况。长汀建城千年,老城墙依山傍水、绵延千丈,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古建筑众多,城外秀丽的汀江依旧逶迤南流,一副书卷气十足的古城模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同时也是厦门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值此党、校双百年之际,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党史学习精神,厦门大学医学院“奔跑吧!长汀”实践队成员于7月中旬赴长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厦大旧址与革命旧址,重温红色记忆,传承厦大精神,奋起新征程,争做时代新人。
西迁长汀,终成南方之强
1937年7月6日,萨本栋被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在接受任命的第二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同年的9月3日,日军舰队对厦门发起攻击,厦门大学生物楼被炸毁。于是,萨本栋来到厦门大学的第一件事,便是要组织学校搬迁。当时国内的大部分高校都搬迁到西南大后方,但此时的厦门大学却毅然选择内迁到福建山城长汀。萨本栋认为,“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还需要维持”,西迁长汀有利于“闽浙赣粤学生之负笈”。在长汀的八年,厦大规模日大,声誉日隆,纵使空袭威胁,仍“弦歌不辍”,被誉为“东南最优之学府”,成为名副其实的“南方之强”。
实践队成员们先后拜访了萨本栋校长旧居、走访了国立厦门大学旧址、参观了抗战时期厦大在长汀办学历史的展馆,见证了厦门大学在抗战时期艰苦奋斗、不畏险阻的精神,鞭策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延续自强不息的“本栋精神”、恪守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
长汀: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长汀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长汀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入了长汀,建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为闽西、赣南第一个红色县组政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同志在长汀开展革命活动,创建红色政权,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朱德更称赞道:“长汀果然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实践队成员们沿着历史的足迹,参观了苏维埃政府旧址、辛耕别墅、毛泽东旧居、老古井及福音医院、红军渡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困苦的革命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发展历程最真实生动的写照,沿着历史的足迹,走着今人的步伐,心心念念,展抚前尘,这段岁月对我们来说可能有些遥远,但它却是一段血与火凝聚成的感人而又令人难忘的历史。一百年岁月峥嵘,一百年初心如磐,自一叶红船扬帆起航,如一簇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染红整个神州大地。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面前,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到了极点,中华民族的浴血反抗也沸腾到了顶点。长汀抗日救亡运动中,两万多长汀子弟参加红军,在册烈士6700多名,涌现了杨成武、傅连暲、何廷一、涂通今等开国将军十三名。
实践队成员们来到瞿秋白烈士纪念馆及杨成武将军广场,站在浸透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神州沃土上感触极深,虽然革命先辈们大多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们所留下的红色革命精神依旧光芒万丈,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
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一百年前,在那个风雨飘零的年代,陈嘉庚为了谋生不得已漂泊千里下南洋,却靠自己的打拼和血汗赚来的财富,把自己的财产拿来支持革命、抗日救国、兴办教育。一百年来,厦大学子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四种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厦大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长汀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亦是厦门大学站稳脚跟、得到重大发展,并且朝着“南方之强”的目标奋进的重要迁移地。长汀与厦大在抗战的烽火中紧密联结起来,相依相存,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度过了艰难卓绝的抗战岁月。长汀的革命精神与厦大的自强精神不仅只是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彼此促进,而且在此后的漫长历史洪流中愈加发出耀眼的光辉,谱写出了中华大地上一章灿烂辉煌的篇章。
(通讯员:黄永东 张毕方 刘元坤 赵先玲)
网 编:陈炳林 邱冰花 赖松林 付燚杰
编 审:吴德荣 官凌云 黄建良
监 制:钟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