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朝廷加强了祭祀活动,九疑山舜帝陵庙得到修复,祭祀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理学大家朱熹还撰写了祭舜乐舞歌词《虞庙乐歌词》。

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宁远九疑山为瑶民聚居区。由于瑶民不堪朝廷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多次进行反抗。后周广顺三年(953),九疑山瑶民在盘崇领导下起义。在社会动荡不定和战争连年不断的影响下,九疑山舜帝陵庙年久失修,再度几近荒废。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起北宋王朝。赵宋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上古帝王陵庙的保护与管理。宋太祖建隆年间(960~963),王继勳时为检校太保、行道州刺史事,奉诏重修九疑山舜帝陵庙。
乾德元年(963),宋太祖下诏,对上古帝王的祭祀作出规定。《宋史·礼志》载:“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申令,可举而行……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官造祭器送诸陵庙。又诏先代帝王载在祀典,……其太昊、黄帝、高辛、唐尧、虞舜……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乾德六年(968),宋太祖敕令九疑山舜庙每三年一祭。所有这些可以说明,在宋代,朝廷对九疑山舜帝陵庙的保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视的,而且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宋代九疑山舜帝陵庙,是在唐代舜帝陵庙的基础上重修,保持了唐代舜帝陵庙的规格与规模,地址仍在玉琯岩前。
祭舜都是最隆重的典礼。祭典的形式有筑台望祭、陵前燎祭、庙堂文祭、庙堂歌祭、礼乐歌舞祭等。筑台望祭由郊祭发展而来。祭祀时设祭台,烧柴火,望九疑而祭望祭舜帝始于大禹,止于汉武帝。陵前燎祭是用火焚烧祭品、祭器,使香味随烟上达于天,以沟通神灵的一种祭祀形式。祭祀时,通常设有专门的燎祭所,并掘有燎祭坑。主祭官在燎祭所,点燃燎祭之火后,参祭人员虔诚望燎,然后掩埋燎祭坑,表示此次祭典已与被祭祀的神灵相沟通。庙堂文祭是在燎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祭祀形式。祭祀时,向舜帝神位,宣读祭文,然后焚烧,即“读祝”、“焚帛书”。这种宣读祭文的仪程始于何时尚不得而知,但至迟在南朝宋代已经有之。宋武帝刘裕诏湘州刺史张邵祭舜,时任始安太守颜延之为张邵起草了一篇祭舜文,就是明证。此后,凡是祭舜,都有了“读祝”“焚帛书”的仪程。庙堂歌祭,就是在祭舜时增加歌咏仪程,在“读祝”之外,由祭祀队伍歌咏舜帝功德。在祭舜中使用歌词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但至迟不会晚于中唐元结任道州刺史之时。因当时元结还亲自作《补乐歌·大韶》,以为歌祭之用。礼乐歌舞祭,就是在祭祀时加入舞蹈,祭祀队伍随歌漫舞。这种形式始于宋代,到清代成为定制。
进入唐代后,随着佛教的传播的广泛深入,民间的传统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儒学受到冲击。宋代的有识之士如司马光、朱熹等,意识到《仪礼》中的礼制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决不能让它从中国社会彻底消失。为此,他们顺应时势,对《仪礼》进行删繁就简,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体现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丧、祭诸礼,率先实行,并在士大夫阶层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较积极的成效。宋代在祭舜问题上作了特别规定,歌祭时,有统一的乐曲,歌词统一使用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其歌词如下:
皇无为兮山之幽,翳长薄兮俯清流。渺冀州兮何有?眷兹土兮淹留。皇之仁兮如在,子我民兮不穷。以爱沛皇泽兮横流,畅灵威兮之无外。洁樽兮肥俎,九歌兮舞。嗟莫报兮皇之祐,皇欲下兮俨相羊,烈风雷兮暮雨。
从此以后,朱熹所作的《虞庙乐歌》成为祭舜时的通用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