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70后怎么了?不才五十啷当岁吗

作者:沂蒙地三鲜

最近在济南培训,拍了一张照片,心想:原来山东的秋色是分层的。

忽然想起来诗词《沁园春•长沙》中“层林尽染”那句话。

鲜哥对这首词太熟悉了,上学时候就学习,以后又不断地吟诵。

可什么是“层林尽染”?心中始终没有具象,似懂非懂。

直到那天拍了照片,一下子就懂了。

到哪山唱哪歌,这是适应。到了什么年龄,明白什么道理,该做什么事情,这是规律。

五十知天命。国学经典不需讲,你只要记下来。到了什么年龄,突然脑子里蹦出的一句话,必然是豁然开朗的那一句。

这种豁然开朗,来得这么快,让人猝不及防。

豁然开朗的前提是亲历。事不经过不知难,理不阅历不明白。

这几年,有很多关于“70后”的文章,有的劝慰,有的叹息,有的担心,有的颓废。

时间没有倒档,更没暂停键、休止符,它拼命拽着世上万物向前奔跑。

降世的人,射出的箭。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上,不管酸甜苦辣、风霜雪雨,都得熬,躲不过去。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浪又一浪,“50后”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了,“60后”退离岗位、准备退休了,“70后”被后浪推着、站在前排、快到沙滩上了。

“70后”的这批,成为各个行当的中坚。有的掌舵,有的配合掌舵。有的摇橹,领着一群人摇橹。也有的甘愿“靠边”,休养生息。

这群人,还意识不到年龄,仍然是一包子劲,给小青年似的。

然而,在其他人眼里,已经是妥妥的中老年人了。

上次回老家,娘看着我说:“你瞎年幼,火水不跟中医。”给娘看病的中医大哥比我大八岁。

娘的话里,年幼不是“年幼无知”的年幼,而是比较而言。

戏里唱得好:“老汉我今年五十三,名字就叫姚三元。”

五十多岁的男人,已自称“老汉”了。老汉的比较级是老头,最高级是老人。

自称“老汉”,就是向人们宣告,自己还不老,还是条能文能武、能窜能蹦、能吃能喝的汉子。

有些人老了不服老。有些人自己觉得不老。有些人别人说着说着,逐渐认同自己老了。

“70后”的人,就是这样的人:我还没觉得老呢,你们就说我老了,还中老年人。

作为“70后”之首的一员,鲜哥始终觉得,比起“00后”的祖父辈(我爷爷1904年生)、“30后”的父母、“40后”的亲友、“50后”的哥姐、“60后”的同事,“70后”是幸运的。

起码,“70后”能吃饱饭,能够安静地读书,幸运的还能考上高中,更幸运的还能考上中专、大专、大学。

最幸运的是,鲜哥这一批“70后”,读大学是免费的,找工作是分配的,而且还能摊上福利分房。

“70后”的思想,既开放又有些保守,既包容又有些固执,既努力又有些清高。

最鲜明的就是忠诚敬业、讷言敏行,学习刻苦、工作积极,不甘落后、勇于争先。

“70后”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工作自有附加值。干好了工作,就有了一切。因而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不到最好,决不罢休。

在“70后”身上,你还能看到些许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开足马力的激情。

因为他们从激烈残酷的竞争中走来。考中专要预选,县一中就那七个高中班,考大学基本上是4:1。鲜哥上高中的时候,县里还为本科录取过“百人大关”大力宣传呢。

因为他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拼天下。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拆二代”“富二代”“官二代”不那么明显,都是一样穷。遇到买房子,都是东借西磨、求亲告友到处借钱。

说到这里,“70后”的鲜哥,被“70后”感动了。

最长的“70”后,离退休还有9年时间。他们虽是“层林尽染”中的第二层,但还依然是一抹靓丽的风景。

五十啷当岁,恰是正当年。“70后”的人不油腻,“70后”的人不卖老,“70后”的人不倚老,“70后”的人不啃老。

“70后”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十多年的工作时光里,要更努力,更善待自己,多发光和热,少发怒和怨,给汹涌而来的后浪们打个样,然后潇洒一挥、悄然转身。

70后怎么了?不才五十啷当岁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