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修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外交官。

战争年代,这位外交官在军队身居要职,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副参谋长;抗日战争是担任过军委一局局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东北军区参谋长。
他在红军时期,被任命为三军团副参谋长时,感到心有不安,这是为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军队少有的知识分子</h1>
伍修权出生时,家庭殷实,辛亥革命后,在衙门工作的爷爷和父亲失业,家庭状况每况愈下。
可自幼聪慧,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免费学校,先后在高等附小、高等附中读书。
1923年,在一大代表陈秋潭的影响下,加入共青团。1925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1927年准备学成归国时,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回国的通道被堵住,滞留在苏联。
经组织决定,让他们在苏联继续深造,他便考入苏联步兵学校,学校军事知识。
1931年,离开祖国5年的伍修权,途径上海,抵达苏区,在红军学校工作。
1933年,在红军大学第五期担任团政委的他,被校长刘伯承通知给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担任翻译工作。
他这位翻译也很难,李德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不了解红军,一直采用硬碰硬的方式与敌军交战。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根据地不断减小,前线指挥员对这位洋顾问瞎指挥很反感,很多人与他理论。作为翻译的他,为团结,骂人的话都没翻译。
当时,刘伯承作为总参谋长与李德发生分歧,李德认为他不如一个普通参谋,说一下粗鲁的话。伍修权没有直接翻译,可刘伯承在苏联留学过,懂俄语。事后笑着对伍修权说:你真是个老好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被任命为军团副参谋长,心有不安</h1>
1935年遵义会议后,李德被免去指挥权后,伍修权已经没事可干了。他找组织,希望被重新安排工作。
没多久,他被安排到红三军团担任副参谋长,参谋长邓萍牺牲,叶剑英暂时接替工作。对于这样的安排,伍修权心有不安,他觉得能力不够,还是降低职务为好。
伍修权找到政委杨尚昆,把自己心里想法说出来。杨尚昆对他说:既然已经确定了,就好好干吧!
为何他被委以重任呢?
论资历,伍修权并不低,在1923年就加入共青团;论文化,他留学苏联,又在步兵学校深造,懂得总要多一点。
他跟着部队经历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抵达懋功过草地时,红三军团减员严重。部队缩编,将师级撤销,成立四个团。伍修权要求到团里锻炼,彭德怀和杨尚昆同意的点要求,调10团当参谋长。
当红军抵达陕北后,他被调任到红15军团担任73师参谋长。几个月后,因一场病让他回到总参等待分配工作。
抗日战争时,他在后方工作8年,在兰州办事处担任处长,又被调任军委一局局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在东北担任参谋长,他却没有像刘亚楼一样指挥部队打仗。在军调部干1年,回到部队后,又负责军工生产;
1948年,东北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他担任军区参谋长,负责军区后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