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作者:谁家庭院木樨香

陶渊明爱菊花的高洁,林逋喜欢梅花的雅致,陶弘景独爱松树。从这三位隐士的喜好,便能看出他们的性情,各不相同。

陶渊明为官清廉,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毅然辞官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怡然自得。

后人评价陶弘景,能辞朝市隐山中,爱种青松听好风。陶弘景很可爱,有时候为了听松涛,一个人跑到人迹罕至的深山。

这三位隐士中,林逋最特别,活得最优雅,也最让人羡慕。他终身未娶,以梅花为妻,以仙鹤为子。孔子曾说过隐居的四个境界,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很显然,林逋和陶弘景的隐居境界要高于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的陶渊明属于被动隐居,而林逋则是主动隐居。两个人都是四十多岁隐居,陶渊明居住在南山脚下,林逋选择风景如画的杭州孤山。他们俩,一个活得清贫,一个活得雅致。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h1 class="pgc-h-arrow-right">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h1>

林逋对梅花情有独钟。他亲手种下梅树,经年积累,形成梅园。种植梅树,欣赏梅花,为梅花写诗词,是林逋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写过的诗词无数,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三百多首。还是有心人偷偷背诵记录下来,用文字记载传阅,得以流传后世。

在众多写梅花的诗词里,有一首最为有名。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被历代诗人称为千古绝唱。梅花的风骨,神韵,被写到极致。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梅花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考证全诗内容,仅从这两句断章取义,既有竹影,又有桂香,写得太满,反而失了韵味。虽有意境,但缺少让人为之心动的感觉。

善于观察的林逋,修改了其中两个字,便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的气质和神韵,让原本黯淡无光的两句诗惊艳世界,成为千古绝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句真是把梅花的风姿写绝了。

苏轼,辛弃疾,都曾写诗赞扬林逋。林逋的梅花诗,对后世诗人写梅花,形成深远的影响。辛弃疾曾写到,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这首诗的开头,以一句众芳摇落独暄妍写出梅花的风骨,与众不同的气质。百花落尽的季节,只有梅花独自吐露芬芳。诗的颔联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梅花的神韵,占尽风情向小园,把优雅的梅花比作绝代佳人、翩翩仙子,降落凡间的刹那,让原本落寞的梅园绽放光彩。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霜禽欲下先偷眼,诗人用拟人的写法,侧面烘托梅花与众不同的魅力,连白鹤都忍不住要在起飞之前偷偷看几眼盛开的梅花。诗人把梅花作为自己的妻子,用心呵护、天天陪伴。因为观察细致,倾注自己的心血和真情,林逋笔下的梅花便有了灵魂,让人读来心动。

粉蝶如知合断魂,这里诗人用借喻的笔法,写出梅花之美,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合断魂的岂止是粉蝶?怕是诗人自己吧?苏轼对林逋的评价,神清骨冷无尘俗,非常精准。

林逋善于用比喻的写法描绘梅花。每个枝头的梅花都有自己的特色,含苞待放的,盛开的,即将凋谢的梅花,都有独特的风韵。他在另一首写梅花的诗中写到: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在这里,他非常生动、形象地把梅花比喻成剪碎的丝绸,丝滑的质感仿佛触手可及。这些被剪碎的丝绸涂抹上油彩,颜色深浅各异,自然的美感跃然纸上,读来让人心旷神怡。苏轼也曾在一首写腊梅的诗中用过类似的比喻:天工点酥作梅花,非常传神。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h1 class="pgc-h-arrow-right">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h1>

陶渊明辞官隐居后,开荒种田,苦中作乐,把田园生活写入诗中,开创了田园诗词。如果说林逋活得潇洒自如、生活无忧,那么陶渊明过得就有些清贫了。

陶渊明与林逋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从年少就有自己的抱负、追求,很想做出一番事业,造福天下苍生。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他其实是很想从政的。林逋,自始至终对仕途不感兴趣,所以说他对世俗世界没有牵绊,才能获得自如。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动荡不安,东晋,战乱频起,民不聊生。面对百姓的疾苦,他想改变,却收效甚微。面对官场的黑暗,他不想与那些权贵同流合污,但是自己位卑官小,无力回天,他内心的矛盾,在诗中多有体现。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陶渊明

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写过自己这种不得志的心态: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空有满腔抱负,却无法施展。天下之大,却找不到清明的地方,他心中的愤懑之情无人能理解。兼济天下,是陶渊明的初衷,在他归隐后,仍然对尘世有所牵挂,可见,他的隐居,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心静。

他的辞官,看起来更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官场的黑暗现状,他无能为力,于是主动辞官。这是他唯一的反抗方式。陶渊明选择了乡村,亲自劳动,通过亲身体验,更加理解百姓生活之苦,多读几。遍他写的田园诗词,优美的田园风光背后,更多的是对劳动者的同情: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可见,陶渊明辞官后仍然心系百姓。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被迫归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他在桃花源记里,虚构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他内心深处,希望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他最关心的,从来都是劳动者。从这一点来看,他没有达到隐居的最高境界。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h1 class="pgc-h-arrow-right">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h1>

林逋曾说,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可见,林逋最看重的,不是家庭,不是功名富贵,而是与大自然为伴。他喜欢每日流连青山绿水,寻找自己的乐趣。长江流域的大小古镇、村落,都曾留下他的足迹。

林逋从小爱好读书,喜欢钻研历代经典书籍,经史子集,百家论述都有深入研究。他性情虽然有点孤僻,但是洁身自好,待人和蔼,朋友众多。林逋最可贵之处,便是对清贫的生活甘之如饴。

陶渊明为了维持生计还曾违心做官,林逋终生没有做官,虽然他有很多机会,但却从未心动。好酒不怕巷子深,林逋的事迹很快被宋真宗知晓。真宗爱才惜才,赏赐他许多粮食、布匹,都是寻常生活的必需品,却能为他解燃眉之急。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西湖

为了免去林逋的后顾之忧,真宗给杭州的官吏下令,让他们平时多照顾林逋。有了真宗这道护身符,林逋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淡定的林逋,并未因为皇上的特别垂爱而骄傲自满。年过不惑的他,选择杭州孤山作为自己的隐居地。

有了真宗这道护身符,林逋的隐居生活没有多少烦忧。丞相王随,杭州的地方官薛映都很敬重林逋的为人,他们都很喜欢林逋的诗词,常去孤山看望他,在一起谈论诗词。不过这只是借口,想看和靖先生诗词才是真实意图。

林逋有一个怪癖,他写诗很随性,写完自己读过之后,随手丢弃,从不留底稿。有人很好奇,问他,这么好的诗词,为什么不传给后世之人呢?在你自己手里失传多可惜啊?林逋说,我现在隐居在山林,现在写诗都不在乎是否出名,何况以后呢?

同为隐居,梅妻鹤子的林逋,比陶渊明潇洒,以一首梅花诗惊艳世界林逋活得雅致,他的一首梅花诗,成为千古绝唱陶渊明被迫归隐,实出无奈梅妻鹤子的林逋,是真正的隐士

仙鹤

林逋的朋友知道他写诗喜欢丢弃,于是偷偷记录,争相传阅。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应该被人铭记,尤其是一首好诗词。今天的我们,真应该感谢林逋那些热心的朋友。

隐居在西湖边的林逋,每日外出游玩,泛舟西湖。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酝酿诗词。如果有客人来访,林逋家中看门的童子会把仙鹤放飞。林逋看见自家飞翔的仙鹤,便知道又有人来与他讨论诗词了,于是悠闲地划着小船回家。

老年的林逋,亲自为自己修建墓地,亲手写诗: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因为活得单纯,所以才能无忧无虑。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活出林逋的境界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