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学会做“小人”,才有资格做真正的君子

先学会做“小人”,才有资格做真正的君子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一章,大家应该也都非常熟悉,传统的解读,大致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君子通晓大义,小人了解利害。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命题之一,也就是“义利之辨”,实际上,从古至今,几乎都是从个人的义利观入手来进行理解和解读。言外之意,重义轻利才是君子,重利而轻义的自然就是小人。

这其实是极大、极深的误读,也就是把义和利彻底地对立起来了,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只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道德仁义,只有高尚的情操,没有现实的利益,起码是能够保证最低的利益,也就是所有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可以以最低的保障水平生存下去,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吗?我们,大家也都清楚,在我们的历史上,这类的“试验”或者说“情境”出现过不是一次两次,多次地反复重演过,也反复的“试验”过,可以说从来没有成功过。

本身,这里所说的义利并不矛盾,也不是天然对立的,他们说的其实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同样,这里的,大人君子和小人,也没有道德评判的含义在里边。

我们前边讲过很多次这个“义”,之前我也跟大家讲过很多次,义者,宜也,也就是适宜的意思。但是,在我们解读“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时候,我们又花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讲这个“义”字,实际上,这里的“义”和“信近于义”里的“义”是一个意思,为了更好地贴合这里的语境,我们可以把这里的“义”解读为“客观真实”,也就是“本质和真相”,这和“信近于义”里的“义”的意思和含义没有区别,这里我们只是为了解读方便,换了一个说法。

这里的“喻”,简单的理解的话就是“晓谕”、“譬喻”,和“为政以德譬”里的“譬”的含义也接近,这里我们可以解读成“引导”、“开导”。而这里的“于”,更应该用“於”,也就是繁体字的方字旁的“於”,意思是“被”。

那这里的“君子喻于义”,应该如何理解呢?简单的说,就是君子能够被客观现实、真相和本质所引导。如果我们把观察或者说考察的对象设定为一个社会的话,这个“义”,其实就是社会的现实,当然,这个指的不是表象,而是穿透表象、假象、幻象之后的“真相”和“本质”。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思考,“社会的真相和本质”都包含什么?简单的说就是文化、制度等等这些内容,但是其背后,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格局”,文化、制度,甚至是“礼法”,其实都是“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模式”的具象化。

那我们再理解后边的“小人喻于利”的话,应该就更好理解了,这说的是小人能够或者说容易被现实的利益所引导。

这里,我们可以多说几句,我们传统上的理解,或者说解读,误导的结果就是,只有不谈利益,以谈利益为耻的才是君子,也就成了君子是被道德所引导的,其实,在我们一直的说法中,这是被道德给绑架了。同样,我们在讲“君子不器”的时候,我专门讲了,只有先成器,才有资格谈君子不器。换到这个语境中,我们也可以说,先精通利益,能够在各种利益中游刃有余,我们才有可能做到“君子喻于义”,而不是被利益裹挟,陷入利益的漩涡之中,借用我们现在还会用到的一句俗语就是“先小人后君子”,意思就是说,我们只有能够做好了小人,才有资格,也才有可能性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

人生在世,没有利益肯定是不行的,当然,只谈利益就是小人了。很多人自命清高,满口的视金钱如粪土,其实无非两种类型,一种是认为自己只追求道德,不需要追求利益,这是自命清高,还有一种是嘴上说的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内心里又极度的渴望,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沽名钓誉罢了。追求合理、合法的利益,以其道得之,并没有什么不妥,也不需要有任何的负罪感,更不需要把自己不能精通利益就当成是自己可以作为君子的基础。名和利,其实都是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为了更多的人谋福利的工具,但是,如果你不精通财富之道,不能合理合法的赚钱,那所谓的大人君子之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些人也就是百无一用的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