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欣立《社稷坛的外来狮》(《首都建设报》2010年7月9日):“这对石狮是从河北省大名县搬迁来的古物。1918年,大名县镇守使王怀庆外出巡查时,在一处坍塌的古庙中发现了一对被掩埋的露头石狮。”邓子涛《大名宋朝石狮在北京》(《邯郸日报》2007年9月22日):“中山公园的资料介绍说,石狮是1918年从大名一座古庙中挖出的,当初发现时,二石狮半埋于地下。大名府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出资买下,捐赠给中央公园,1918年11月14日从大名起运,年底抵京。”
王怀庆真的做过“大名府镇守使”和“大名县镇守使”吗?
答曰:没有,因为清朝和北洋政府均未设立这一官职,正确的官职名称应为“冀南镇守使”。《中华民国时期军政职官志》(郭卿友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 :“冀南镇守使:1913.6以大名镇总兵改置,驻大名。王怀庆1914.9.15任-1919.7.31免)。《辛亥以后十七年职官年表》(刘寿林编,中华书局,1995年):“I916年王怀庆任冀南镇守使,1916年未设大名镇守使,只设大名道尹。当年大名道尹是姚联奎。”《中华民国史事日志》(作者:郭廷以,中研院近史所):“1914年9月15日(并且注明农历七月廿六)任命王怀庆为冀南镇守使。”
镇守使,为中国北洋政府时期临时军事官衔编制,设置于省内某一要地,职权与前清总兵类似(有不少镇守使就是有原总兵改置《清史稿》志一百六○,兵二:“大名镇总兵统辖镇标三营,兼辖开州协、大名城守等营。镇标中营、左营、右营,开州协,杜胜营,东明营,长垣营,大名城守营,广平营,顺德营,磁州营。”)其官署则称为镇守使署。镇守使均由中央陆军部任命,常由现役师、旅长(中、少将)中派充,设立法源为1913年12月19日实施的《护军使暂行条例》。如果设于拥有军政长官的省份,是该军政长官所辖的军事编制,受军政长官节制;若该省无军政长官,该官员或机构则原则上直接受中央管辖。镇守使普设于边疆及重要大城市,如陇东镇守使、上海镇守使等。后人多将此时期的镇守使归为北洋军阀之一。直至1920年代末期,随着国民政府象征性统一中国后,镇守使官衔编制才陆续取消。
犯有类似错误的还有《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轶事》(《古都北京警卫风云》李建军 纪红建 编著) :“陈二原来是王怀庆任大名镇守使时专为他剃头、修脚的人,因为伺候得好,迎得了王怀庆的欢心,于是便成了王怀庆的“红人”。
有的甚至更离奇。比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2007年9月13日播出的《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石狮子》底稿:“有记载的是1918年叫王怀庆的人,他作为巡抚在河北省巡视的时候,看到瓦砾堆里露头了两只石狮子,让人给扒出来了,然后让人运到北京来。北京的中山公园是1914年对外开放。”出自中山公园的一篇文章《古坛神韵耀京华——历史长河中的中山公园》:“公园南坛门外还有一对与众不同的石狮,两狮重8800余斤,为蹲坐式,直背挺胸,昂首挺立,雄俊有神。1956年北京市文物组专家鉴定“可能是宋代的文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它是1918年河南大明镇镇守使王怀庆和统领李阶平在一古刹遗址内发现,买下捐给中央公园的。”不仅把“大名”写成了“大明”,而且跑到河南去了。